摘要:”在南宋時候,婺源的一個書生朱弁寫的《曲洧舊聞》裏說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因爲宋仁宗心愛的張貴妃的請求,仁宗答應爲她的伯父張堯佐弄個宣徽史的虛銜,包拯上殿直諫,“反覆數百言,言吐憤疾”,噴了仁宗皇帝一臉唾沫星子,直到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爲止。這個故事充滿着神奇色彩,因爲作爲敵對國,在宋仁宗去世後,按道理來說耶律洪基應該高興纔是,可《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的卻是痛哭,不免存在添油加醋的成分。

宋徽宗時代的邵博寫了一部《邵氏聞見後錄》,裏面記錄了一則關於仁宗的逸聞。說的是宋仁宗駕崩後,使臣帶着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遼國的皇帝耶律洪基握着使臣的手,然後痛哭起來,還說了一句“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的話。

這個故事充滿着神奇色彩,因爲作爲敵對國,在宋仁宗去世後,按道理來說耶律洪基應該高興纔是,可《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的卻是痛哭,不免存在添油加醋的成分。宋徽宗跟宋仁宗之間差了好幾代,邵博完全沒必要通過這種方式去博取關注,何況他寫的這本書,本來就是來自於民間。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論,單從這個故事就能夠看出,宋仁宗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應該是不錯的。

至於宋仁宗的良好形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宋仁宗有所懼,有所懼就有所不爲。宋仁宗擔憂諫事官的批評,還擔心史官對他的評價。據說當時的大臣王德用送了美女給仁宗,他一見就大爲喜歡,正想留在身邊,可此事被前宰相王旦的兒子王素看到了,就跟宋仁宗講了一番大道理,仁宗聽完就同意不要了。王素看透了仁宗的心思,便又討好說:“皇上知道錯就行了,這女的既然已經進宮,您老人家就受用幾天,過幾天再送出去吧。”結果仁宗流着眼淚說:“朕雖然是皇帝,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樣的,日久生情,到時候朕也捨不得趕她啊,不如現在就不要吧。”這個故事說明,仁宗的有所懼可以幫助他聽得進不同的意見,甚至是很尖銳的批評之聲,作爲一國之君,這是非常難得的。

第二,宋仁宗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從他對養母劉太后、楊太妃和生母李宸妃的態度,從他善待自己的老婆郭皇后的事情上,足以看出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據說宋仁宗當時很不喜歡驕橫跋扈的郭皇后,可最後也只是讓她出家,而且在她死後,依然給了她一個皇后的名分。在給武將狄青的待遇上,他也是力排衆議,甚至冒着違背祖宗家法的罵名,任命了一個樞密副使。

第三,宋仁宗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宋史對他的評價有這麼一句:“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在南宋時候,婺源的一個書生朱弁寫的《曲洧舊聞》裏說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因爲宋仁宗心愛的張貴妃的請求,仁宗答應爲她的伯父張堯佐弄個宣徽史的虛銜,包拯上殿直諫,“反覆數百言,言吐憤疾”,噴了仁宗皇帝一臉唾沫星子,直到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爲止。這樣不禮貌地干涉皇帝家事,換了是別個皇帝,只怕要龍顏大怒,即使不是立斬不赦,也要把包拯大逆不道的發言印發成冊。這件事情足以看出宋仁宗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

作爲一國之君,能夠給百姓留下好形象,實屬難得,而宋仁宗正是因爲這些優秀的品質,讓自己在歷史中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