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描寫劉志丹:“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文章摘自:環球人物,作者:章孝安 劉心印。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劉志丹

在陝北,劉志丹的故事依然流傳很廣。上點年紀的人,都會唱那首信天游:“正月裏來是新年,陝北出了個劉志丹……”

提起劉志丹,耳邊就會響起那首語調高亢、悠揚的歌:“陝北出了個劉志丹……”這位陝北紅軍的創始人,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把游擊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爲陝甘紅軍的靈魂人物。他33年的短暫人生充滿傳奇色彩。

2008年11月底,記者在西安見到劉志丹的女兒劉力貞時,老人剛剛過完79歲生日。她身着中式對襟棉襖,戴着一頂紅色帽子,談話間思路清晰、言語幽默,對於往事有着驚人的記憶力。

“你看我長得像不像我爸?”劉力貞問記者。劉力貞家的客廳裏擺放着很多老照片,父親劉志丹和母親同桂榮的兩張大照片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劉志丹犧牲時,劉力貞只有7歲,她對父親的記憶很少,更多是從母親那裏聽來的。

山溝溝走出的劉景桂主席

1903年農曆8月14日,劉志丹出生在陝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湯鎮蘆子溝村。“那是個山溝溝,我家就在溝壑裏。” 劉力貞說。

劉家在當地條件較好,劉志丹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私塾先生,兼做一點小生意。劉志丹是家裏的長孫。因爲出生在中秋節的前一天,祖父爲他取名“景桂”,字“子丹”,後來他自己改名“志丹”。

“我的曾祖父和我的曾外祖父是好朋友,在母親才七八歲時,父親和母親就訂了親。”1921年春,19歲的劉志丹和17歲的同桂榮完婚。婚後第二年,劉志丹考入當時陝北地區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在那裏,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父親是學生會主席,經常帶領同學們舉行反軍閥、反帝、反侵略的遊行示威”。

1925年3月,劉志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黨組織推薦他去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團第二連學習,後轉入炮兵科。翌年畢業後,劉志丹被黨派到馮玉祥統帥的部隊,任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主任。劉志丹這時只有23歲,但在西北軍中已是知名人物。

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清黨”,劉志丹轉入地下活動,1928年5月在渭華髮動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他擔任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主席。渭華起義雖然不到一個月就失敗了,但爲這一地區後來的革命活動奠定了羣衆基礎。陝北至今流傳着一百多首歌唱劉志丹的信天游,“渭華原上開紅花,劉景桂主席到我家……窮苦人擰成一股繩,打倒土豪咱當家。”

劉力貞還聽家人說,1932年,不到20歲的習仲勳,在甘肅兩當縣發動兵變失敗,非常傷心。父親鼓勵他說:“我失敗的次數比你多,我失敗了70多次,失敗了再戰,接受經驗教訓。”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我是“人見人愛的寵物”

渭華起義失敗後,劉志丹回到陝北組織革命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1929年冬天,女兒的降生,讓劉志丹非常興奮。“父親給我取名‘力真’,是‘真誠’、‘質樸’的意思。”

1934年初,31歲的劉志丹擔任紅四十二師師長,同年5月任陝甘邊軍委主席。他剛帶着軍隊開始轉移,沒過多久,國民黨便貼出了懸賞捉拿劉志丹家人的告示。劉志丹的父親帶着一家老小十幾口人躲進山窨(讀yìn,指懸崖峭壁上挖的巖洞)子裏藏着。“他們燒了我們家,掀了我家的祖墳。”夜裏,劉力貞的母親和奶奶去溝裏找水,遇到了國民黨兵。“奶奶怕連累全家,拉着媽媽滾下山崖,幸虧被樹擋住纔算撿了條命。”爲了縮小目標,劉志丹的家人開始分散轉移。

“媽媽帶我在一個山洞裏藏了8天,靠接雨水喫炒麪維生。那時我才4歲多。後來,二姨父在山上找到我們,將我們帶回自己家的草窯裏藏起來,才躲過這一劫。”不久,習仲勳打聽到她們母女的下落,把她們帶到了南梁根據地,才與劉志丹團聚。

在南梁根據地的兩年,是劉力貞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裏寫道:“一個漂亮的6歲小女孩,紅軍爲她特製了一套軍服,她扎着軍官皮帶,帽子上戴着五角星,人人喜歡她;她像個小元帥,還爲自己有一個‘土匪’父親而驕傲。”“紅軍裏頭的娃娃很少,所以斯諾的妻子海倫說我是‘人見人愛的寵物’。”劉力貞笑着說。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描寫劉志丹:“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斯諾沒見過父親,他形容父親是羅賓漢,因爲羅賓漢是個殺富濟貧的俠盜。其實父親哪裏是俠盜,他是個英雄好漢。”劉力貞回憶,“別看父親斯斯文文,打仗可厲害!都叫他‘活地圖’,哪裏的地形什麼樣,甚至哪個村有幾個鍋、幾個炕,能往哪裏跑,他都知道。”

即便在根據地,劉力貞見到父親的機會也不多。1935年,劉志丹帶着紅軍去了陝北,4個月拿下6座縣城,陝甘與陝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由於形勢變化,劉力貞跟着母親隨政府遷往甘泉下寺灣,入秋後又轉移到永坪。“媽媽抱着剛出生的弟弟,我自己騎一匹馬。一次馬突然受驚了,大人們嚇慌了,我抱着馬鞍一聲不響。爸爸跑過來制服了馬,哈哈大笑說‘這女子真厲害,到底是我的娃’!”這個片斷,是劉力貞對父親難得的記憶。

1935年9月,劉志丹任紅軍第十五軍團副團長兼參謀長,他又上了前線。“父親剛走,我和弟弟就病了。俘虜來的國民黨軍醫給我們開了藥。我喫了藥就頭暈噁心,弟弟喫藥不到兩小時就斷氣了。等到明白過來,那個醫生已經逃跑了。”爲了不讓在前線的劉志丹分心,同桂榮沒有把兒子夭折的消息告訴丈夫,只是盼着打了勝仗之後,劉志丹能早點回來。

給毛主席做棉鞋

正當人民革命鬧得轟轟烈烈時,蘇區開始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10月5日,劉志丹被調開執行一項任務,他騎馬路過安塞真武洞時,碰到一位通信員。通信員身上帶着一封寫給紅十五軍團領導的信,信中是即將被捕的幹部名單,上面有劉志丹的名字。“爲了不使黨分裂,不使紅軍自相殘殺,父親毅然捨身顧全大局。”劉力貞說。劉志丹看過信後,把信交給通信員,讓他送到軍團部,然後轉身便去保衛局報到,說:“我知道你們在找我。”

劉志丹被關在瓦窯堡的窯洞裏。劉力貞和母親想方設法去看他,但牢房的窗戶全用磚封了,只留下一個氣眼。劉力貞喊“爸爸”,聽到的只有陣陣咳嗽聲。

此時,南方蘇區已相繼失敗,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陝甘蘇區成爲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黨中央也決定把大本營放在陝北。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了陝北吳起鎮,毛澤東一聽說劉志丹被關起來了,立刻下令停止“肅反”。11月,周恩來到瓦窯堡,親自將戴着手銬腳鐐的劉志丹釋放了出來。

“回到家,父親對母親說,寒冬臘月毛主席還穿着單鞋,你快給做一雙棉鞋。我母親就去街上買了黑禮服呢面子,兩天趕出了一雙棉鞋,她親自給毛主席送去。主席穿着走了兩步,誇母親手真巧,十分感謝母親。”劉力貞說。

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二十八軍東征。4月14日,他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年僅33歲。“當時局勢比較緊張,父親被草草埋在了瓦窯堡城南的一個果樹園裏。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4月正是梨花開的時候,滿院的梨花,我感覺連大自然都在爲他弔孝,很多人都在哭。”70多年過去了,回憶起父親下葬的場面,劉力貞仍然眼含淚水。

同年6月,爲紀念這位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主要創建人,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志丹縣。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人民爲劉志丹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禮。幾乎所有在延安的中央領導都爲他題了詞。毛澤東題詞:“羣衆領袖,民族英雄”;朱德題詞:“紅軍模範”;周恩來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我很感動,當時邊區也是非常困難的時候。他已經走了七八年了,沿途的老百姓還自動地擺香案長跪,還哭。一個給人民做過好事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劉力貞說。

最不容易的是母親

1999年,94歲的同桂榮在西安去世。每次想起母親,劉力貞都抑制不住想哭:“我這個人其實在精神上的依賴性很強,特別是對於我的母親。”

1938年,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曾派人送劉力貞去蘇聯上學,張國燾叛變後,由於國民黨查得緊,走到甘肅就回來了。“幸虧我沒去,我走了,母親想我想到吐血,父親走了以後,我就是她的生命。”劉力貞流着淚回憶說。

“父親去世後,祖父覺得我們孤兒寡母在外面太可憐,派人接我們回去,母親堅決不回。她擔心祖父讓她改嫁,她和父親感情非常深。”

一次,同桂榮聽說部隊要轉移,趕緊回家打包裹,鄧穎超看出了她的心思,說:“大妹子,你幹什麼?我們還沒動呢,你收拾什麼?放心,不會把你丟下的!”

1948年,18歲的劉力貞已經有了兩年的黨齡,成爲延安大學校部祕書。這期間,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當時在《陝西日報》工作的記者張光。“我不找騎馬的、有警衛員的,那樣就要當他的附屬物,我就失去獨立性了。”劉力貞笑着說。

1949年初,劉力貞到瀋陽醫科大學學習,後在上海第一醫學院讀研究生。由於學習緊張,她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陝北後,劉力貞拖着病弱的身體,帶領30人組成的醫療隊,在陝北巡迴醫療。之後,她留在西安工作、生活。

1980年,陝西省五屆人大工作會議補選副主任時,劉力貞成爲候選人。在打印候選人名單時,她的本名“劉力真”被打成“劉力貞”。不曾想,劉力貞高票當選爲陝西省人大副主任。從此,她的名字也改成了“劉力貞”。

劉力貞有一子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業。“我對孩子說,你們幹什麼我不干預,人的能力有大小,最主要的是不要虧負於先人,絕不給我們的先人抹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