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傷感的詩句以往只在書中讀到過,然而今天,當過去的幾年轉眼即逝後,驀然回味,卻真正理解了它的含義。

南渡之後的李清照,有很大的變化,就是逐漸變得不愛遊山玩水了。據宋人周輝的筆記《清波雜誌》記載,李清照年輕時酷愛出遊。即使下着大雪,她也會頭頂斗笠,身披蓑衣,“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尚且如此,其他季節就可想而知了。

到江南之後,雖然李清照有時也會借遊玩來排遣心中的憂愁,但還是少有出行。《武陵春》裏的記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那是南渡的第八年,53歲的李清照輾轉逃難到浙江金華,聽說當地的風景區雙溪“春尚好”,本想泛輕舟出遊。不過,她以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打消了這個念頭。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開篇一句是這樣的柔軟。其實“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很是讓人回味。到底是風吹盡了摻合着落花香味的泥土,還是風停了塵土裏浸透了落花的香氣?我覺得,作者在這裏用一個住字,很是形象的表達了風的眷戀。風,住下了,爲了什麼?爲了花的香氣。雖然春花落盡,雖然花落爲塵,但是風還眷戀着,易安,你是不是也在眷戀着?看着看着,就是一日,一日又一日。日晚,還沒有梳妝,這一日,卻又落去了。

“物是人非”是一種悲哀。當你回頭看去時,景色依舊,人卻不是那時的人了,反問自己,情,還是那時的情嗎?我低頭拾撿,過往璀璨,可是卻好像一直忘記了些什麼,在抬頭以後才發現,景色依舊,可是心情,卻真的和以前大相徑庭,這,是一種悲哀。

物是人非,就是此生,我錯過了和你有關的流年,卻不能去追,因爲世事的條框把我困在了回憶的相冊裏。我念你,我想你,可我卻逆轉不了物是人非的悲哀,於是我止步於世事,無心梳洗打扮,事事休。

有一種想念,是那樣的刻骨,嘴脣輕輕張合,卻說不出半個字,只有那一雙如春水般的眸子,凝出珍珠般的淚水,滑過臉頰,打在心頭,擊碎了無聲的禁錮,卻依舊說不出半句想念,只好拿起筆,潤足了墨,用小楷寫下一句,“欲語淚先流”。

你知道生活不可沉溺於完全的憂傷,於是也想去遊玩來排遣心傷。南國的春並沒有隨風化爲塵土,雙溪的景色尚好。我想,你是真的動了遊覽的心,可是,在決定出遊的時候,你還是怕了。那種恐懼叫做孤單。所以雖然“聞說雙溪春尚好”卻只敢“也擬泛輕舟”。一個“擬”字裏,包含了太多彩色的泡沫了。你畢竟是個女人,畢竟是怕孤單的。那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你是在安慰自己吧,那不出遊的原因。

看李清照在許多作品裏詮釋“愁”,有具體的“一段新愁”,也有反問的“怎一個愁字了得”,還有數量繁多的“愁千縷”,而這次“載不動”的“愁”,居然還有沉甸甸的重量!

只是現在估計已經找不到“載不動許多愁”的“舴艋舟”了,而李清照千年前沉重無比的愁緒,也只停留在一首首令人慨嘆萬分的詞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