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老酒今天講的故事。

名字叫,白龍撞崖。

在我們應城的北面,有個大洪山。

大洪山上,有一座寶珠峯。

寶珠峯海拔1千多米的山巔之上,有一個白龍池。

白龍池的水,清冽,冰涼,那是深不可測。

這個白龍池,坐北,背靠寶珠峯的一面絕壁。

面南,是一堆一堆大塊大塊的亂石頭。

形如一堵牆,把池水圍擋。

但是,這堵亂石牆,有幾個豁口。

白龍池那終年都不會枯竭的泉水。

就從這幾個豁口漫出來,飛流直下,瀑布一樣。

飄落寶珠峯,落到大洪山山腰,再沿着石溝石縫奔流到山底。

最後,彙集到一個河槽裏,形成河流。

繼續一路向南,直奔蒲騷故壘。

這條河,就是我們應城的母親河。

名字,叫大富水。

大富水向南奔流,闖入京山境內。

衝過高關,繼續筆直筆直往南流淌。

直到流過八斗山,進入應城九龍口。

這個時候,河道的東南方向,猛的豁然開朗。

現出一片遼闊的平原。

這是一方美麗而富饒的沃土。

這,就是古時候,周天子分封的軫國。

這,就是我們應城的靈魂故里,蒲騷。

也就是在此,大富水激流勇進的前方。

突然,出現一道綿延起伏的山崗。

這一道山崗,挾着萬壑松風的呼嘯。

傲然聳立在大富水的面前,擋住大富水的去路。

這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團山。

而大富水,它是飛奔而來,收不住腳。

只有迎面向這一道山崗撞上去。

發出壯麗的,驚心動魄的,驚天動地的聲音。

那聲音即纏綿,又激昂。

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方圓百里的人們,聽到這聲音。

都是如癡如醉,魂飛魄散。

所以當時的人們,都稱這一段河流,叫撞河。

大富水在山崖撞得粉身碎骨。

落到河灘,再重新彙集到一起。

變成一條成熟穩健的河流,靜靜的繼續流淌。

而遙遠的大洪山巔,寶珠峯下的白龍池。

住着一條小白龍。

小白龍天天聽虎嘯猿啼,嘗靈芝幽蘭。

天天陪神仙山鬼,攬日月精華。

它慢慢長大了。

有一天,小白龍突然借風雨雷電天昏地暗。

游出白龍池,它沿大富水飛滾翻騰。

它想游到長江,他想遊進大海。

當它進入應城地界。

突然發現前面有一道黑壓壓的山崖。

擋住它的去路。

它,猛然騰空而起,對着山崖,就一頭撞上去。

白龍撞崖,如天崩地裂。

如天神一斧頭削下來。

把團山,攔住大富水的那一道山崖

硬生生的劈去了一半。

到第二天雨過天晴。

驚魂未定的人們大着膽子,從四面八方跑過來看。

發現剩下的半邊山,亮出一堵巨大的絕壁。

那面絕壁晶瑩剔透,色彩斑斕。

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那面絕壁,靠近水面的是一層青石。

青石上,是一層褚紅色的礫石。

礫石再上,是一層灰藍色的青石膏。

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藍板,也叫青膏。

青石膏再往上,是一條厚實的白色橫線。

就像一條白璧無瑕的玉帶,嵌得絕壁之間。

閃閃發光,所有看倒的人。

都目瞪口呆,如夢如幻。

這嵌得半山壁,如美玉一樣的東西。

就是我們應城的三寶之一,石膏。

被小白龍一頭撞碎的另外半邊山。

散落到大富水的河牀。

那些石膏,被激流分解成小塊。

又被河水帶着,衝得沿路都是。

一直到幾十裏之外。

從那個時候起。

大富水的河灘,除了鵝卵石。

還多出撿都撿不完的石膏。

白龍撞崖,撞出半邊山這一個山水奇觀。

更重要的是,爲我們應城人撞出了石膏。

這個奇珍異寶。

從那個時候起,人們的成羣結隊。

跑到半邊山頂,用繩子把腰繫上。

如蜘蛛人一樣,吊到半山壁去拙石膏換錢。

從此,開啓我們應城近500年的採礦業。

白龍撞崖,只是一個神話傳說。

清光緒應城志記載。

石膏之產,始於明季,因崩崖而見。

湖北通志記載

明嘉靖年間,應城縣西北團山北麓。

因崩崖,石膏礦苗始露。

石膏因爲半邊山崩崖而出現。

這個事情沒有爭議。

只是崩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四百多年來,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被雷電劈開的。

一種說法被得洪水沖垮的。

還有一種神話傳說。

說是被峒神娘娘一腳踩塌的。

而不管崖是怎麼崩的。

我覺得我們應城人,都應城到半邊山去看看。

望着半邊山腳下,大富水上的滾水壩。

遙想,當年那條小白龍。

現在去了哪裏。

好吧,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裏。

朋友們,我們下期再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