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秋

“很多父母和我说,他的孩子抑郁了,整天都在家里玩手机,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感觉他要废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说到这里,我感觉很多抑郁症家庭的父母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焦虑情绪的,这一点我万分理解,但是父母们同时也要有清醒的意识,去审视自己这种不良的情绪,勿让自己的这种情绪影响到了自己和孩子。

在对待抑郁症的孩子,父母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觉悟并真正去实行起来,以当事人的那种意境去尊重、理解困惑中的孩子,只有这样父母们的心态才会逐步回归理性和冷静,毕竟患病的孩子他们也不想这样啊!

当父母们做到了理解和尊重之后,那么也就做到了接纳,而这种接纳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体谅他们的,由此心里必然是感动的,虽然他们不言说,但是亲情的爱是能够互通、感应到的。

所以,没办法,多点理解的同时,耐心地去劝导与分析孩子们身上存在着的问题,帮助他们梳理目前的困惑、或者一起讨论存在着的一些困惑,达成一些共鸣与共识,这些也是父母们需要主动去做的事情,这是其一。

第二,了解你孩子的性格,根据他的性格去应对,比如:孩子喜欢听夸奖的话,那么先是找到他的这个突破点,采取夸奖、赞美与哄的方式去突破,只有找到突破口了,那么和谐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不能因为父母焦急,说话就特别得冲和强硬,如果遇到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个性,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永远都难以和谐起来,所以懂得退让和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确保沟通相对地顺利起来。

第三,如果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性格和情绪,以硬碰硬,带来的结局就会使孩子非常的抗拒,甚至会采取报复的方式气父母们,比如:不吃饭,整天在房间里、不配合治疗、过度消费等等。

一旦孩子采取这样的方式对抗父母时,父母们就很难在短期内靠近他们,更不能说服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了,因为孩子在父母身上找不到理解和尊重,更找不到那种同舟共济的亲情温暖与温度,取而代之的都是指责和抱怨以及不理解。

第四,父母在与患抑郁症的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说话方式和语言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两点:

1、不要说刺激他们的话语;

2、在与患病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要让孩子感觉到与父母说话是舒服的,即:尝到甜头。

所谓的甜头,可以理解沟通是舒服和轻松的。那么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就需要父母们根据孩子的个性,去制定一些他爱听的话语,比如: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孩子渴望父母的赞美,那么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时不时多点赞美下孩子,多点认可他们的成绩等等,以此把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来。

第五,父母在对于过度玩手机的孩子或者躺床的现象,父母们不妨帮助他们制定一个可量化的任务出来,这个任务出来后,就是父母和患病孩子达成交易的一个协议规定。

比如:孩子因为抑郁了,整天都拿着手机刷个不停,父母看在眼里,可却是急在了心里。说又不能说,但是一时半会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那么在应对这个情况时,我发现很多的父母就会缺乏耐心和不理解他们,以至于就会直接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把孩子手中的手机抢走,不要他们玩了。

这种对待的方式,即粗暴,又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还会激怒孩子和父母大吵一架,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只会把彼此之间的关系搞得更加糟糕。

故建议父母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小任务,量化起来!

比如:“父母和孩子沟通商量好,玩手机是可以的,但是你得给答应父母一件事情”。

比如:

1、你每天答应父母运动半个小时

2、你每天做作业、学习一个小时后,起身做下伸展运动

3、你每次玩手机半个小时后,起身走动下或者伸展下腰部等等,这样有利于保护眼睛和颈椎。

父母们完全可以参考这样的模式去和孩子进行一个条件对换,那么孩子也不会不遵循,因为父母并没有剥夺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只是让他们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当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自然就会欣然地接受了。

只要父母们耐心、好好去说话,多了解孩子的个性,那么我相信办法永远都比困境多的。

最后再强调一次:记得把任务量化起来,有数据的规定,才可深入人心,且操作起来就有了明确地指引了。比如以上说的每天运动半小时,就是一个量化的规定。

-end-

作者简介

阿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名情感导师、知名情感心理学作家、身心灵健康传播者;著有新书《走出心魔》一本疗愈焦虑抑郁的灵魂书籍,陪你一起疗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