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節出現瞭如今都耳熟能詳的三大俗語: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賞析:因此句是以古之戰場作爲背景的,所以不管是天時還是地利,亦或是人和,都是對於戰爭而言的,而如今,已然沒有了“戰爭”的說法。

說明:原句中,天時、地利、人和以轉遞關係作比,襯托出在不同的戰爭勝敗情況下,哪一要素最爲重要。然而,不同的環境或是場合中,定然擁有不同的運用方法:1、天時+地利=人和(說明人和的前提是天時與地利雙要素的同時存在);2、天時=地利=人和(在人世間不管哪個要素都非常的重要);3、天時=地利,地利=人和(天時創造地利,而地利創造人和);4、天時+地利+人和=?(天地與人類共同的終極目標)……在以上4種假設中都用了等號,還可以用大於號或小於號,這都有不同的解釋與說明。

引申:那麼,當然要細說的是這第四點,即,天時+地利+人和=?。因爲,如今不再有戰爭的叨擾,生活已然變得安全舒適,人類所需要去謀求的人生目標理應不再是完全簡單意義上的和平了(或是在這和平基礎上不求上進的目標),而是在和平基礎上人類所能夠達到的最大程度的精、氣、神的修養,讓自己找到真正的歸宿——天地、萬物(因爲我們從那裏來,我們也終將回到那裏去),這理應是作爲人類自身這一生都要追求的目標吧。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賞析:此句還是針對君王的討伐來論的,若是延伸到生活當中,理應有着更精彩的一面。

賞析2:“道”是此句中心字。

說明1:此間的道,有(老子所謂的“道”的影子)很多層面上的意思。1、爲人的準則、標尺。2、人之常情。3、與人和的意思相近(上下文承接緣故)。4、人類真正能夠走下去的路。5、道義。

說明2:道,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道代指天地、萬物之道(真理);狹義的道代指所有與人類有關的“道”(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道理、人倫、常情等】

引申1:順從人倫、常情,理應能夠在人羣當中生活;爲人有底線、標尺,理應不會受到社會、國家等的封殺或摒棄;做事講求與人爲善,理應無愧於天地、萬物或是人心,則不會被惡事了結其心。

引申2:天地、萬物之道早在人類降臨世間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人們應當順從,聽命;人世間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或是意義,我們所要做的僅僅只是“爲己”與“爲()己”,從而使得自己與他人與生物們能夠一直走下去,直到不得不被滅亡的時候。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助”爲此句中心字)

說明:人,是羣居的個體,人可以一個人生活,但無法就這麼一個人活下去。當,人世間再無一個人與自己有交集,他也即將回歸故土,重新輪迴。且,在現時,已經不像先前那樣,一羣人(臣子、民衆)去幫一個人(君王)得到什麼(天下)了(那時,若不幫助天子,百姓或是臣子都無法安生),人,必須要主動的走進社交羣體,走入社會,讓這個社會知道你的存在,讓你自己知道在社會中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正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看到更完整、完全的自己,不讓自己消失在自己的眼前。

引申:的確而言,不同的時代風氣,有着不同意義上的“上位者”與“下位者”,也許有一大批人喜歡如此的社會感覺,也許也有一小批人並不怎麼喜歡如此的社會感覺。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卻垂頭喪氣……這都相當正常,畢竟不管是社會還是國家、世界,都是由不同的現實人類羣體所組成的團體。然而,自己是在怎樣的羣體中受教、成長、生活、成熟的,自己又是爲何不得不離開從小培養自己心志、心性、良知、善念、德行的團體的,而必須要進入一個完全未知屬性的團體的,這其實都還是未知數,只有自己在閒暇時才能找到答案。不過,希望在找到這屬於你一個人的答案之前,先不要判斷善惡、好壞、對錯,以免做出令自己可能會遺憾終生的決定,若是一定要判斷,那就先遠離這塵埃,去遠離世俗的地方走一走,看看自己到底還能找到怎樣的人生軌跡,也許,答案不在咫尺,而是在眼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