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山州這個村華麗蛻變 從“山旮旯”到“綠色天堂”

過去的西疇縣三光片區,山大石頭多,缺水少土,森林覆蓋率僅爲25%,是全雲南省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2013年,西疇縣開始分片區進行石漠化治理以來,石旮旯已經逐漸換上了綠模樣,產業也得到了發展。

石漠化治理給當地居民帶來新的希望

走進三光片區,在人工壘起的臺地上,5000畝連片的獼猴桃映入眼簾,藤蔓爬滿鐵絲支架,一片翠綠,鬱鬱蔥蔥。三光村委會多依坪村的村民王飛和丈夫正在自家的農家樂裏忙着招呼客人。說到1993年王飛嫁到多依坪村的往事時,她說當時剛嫁過來的時候真的有些後悔。

西疇縣三光村委會多依坪村村民 王飛:“都是在這種旮旯地裏面栽的(農作物),用鋤頭挖,小鋤小鋤地挖了栽,一個旮旯只栽兩三棵,牛都犁不來。”

而從2013年開始,三光片區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陡坡上種上了樹,緩坡的大石頭被炸碎,壘起了臺地。2016年,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西疇縣興街鎮三光片區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流轉綜合整治好的5000畝土地,發展生態獼猴桃產業。

王飛和丈夫商量,把治理出來的臺地全部租給公司來經營,他們自己開了一家農家樂,這讓她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 鮮思躍:“整個就是一杆二蔓的這種進行樹體整形,還有多側枝,在側枝上他就分佈在鐵絲上,上一部分是獼猴桃的,那在地下部分的話,我們主要是種植一些紫花苜樨草,主要是保護土壤的肥力,以及水土的流失,通過我們獼猴桃的種植,也改變了當地的整個環境,特別是在石漠化的治理這一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西疇縣三光村委會多依坪村村民 王飛:“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山也變綠了,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貧苦的老百姓漸漸富起來

西疇縣拉孩村委會新發寨村村民高興龍家以前一直住在貧瘠的土地上,採用傳統的勞作方式進行耕作,收入薄弱,還供着三個孩子讀書,曾經被評爲貧困戶。土地綜合整治後,高興龍也把自家的一部分土地流轉給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營,自己還被公司聘用,負責獼猴桃地裏的滴管管理和維護工作,就這樣,他家一步步改善了貧困落後的狀況。

西疇縣拉孩村委會新發寨村村民 高興龍:“浩弘公司土地流轉也有4.2畝地,每一年是800塊一畝,就合3360元,我又來公司裏面做工,是2700元一個月,一年算下來有3萬左右。其餘的,要零工(的時候),老婆又來打零工,80塊一天,一年做下來,(一家人)一年收入4萬左右,對我們來說還是可以了,不錯了。”

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結合三光石漠化片區發展規劃,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路子,建設成優質產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爲一體的產業發展示範基地。基地建設當年就促進農民增加土地流轉收入170萬元,農民在基地務工收入350萬元,有效帶動片區268戶農戶增收。

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 鮮思躍:“通過基地的建設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附近農戶的致富,他們當地的老百姓到我們基地裏面來進行務工所產生的收入,(加上)公司在流轉土地這一塊的流轉租金,所以每一年的收入,每一戶都在3萬到4萬。”

綠色已成爲三光片區的主色調

目前,西疇縣三光片區共投入資金3.1億元,重點實施“生態建設、水利設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設、村莊建設、產業發展、扶貧開發、機制建設”八大工程。其中,實施土地整治2.2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退耕還林6000畝,種植以獼猴桃、核桃、桃子、李子爲主的經濟林果園20000畝。在產業發展中,建設美麗鄉村和帶動農戶增收富裕,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現在,不管是什麼季節,綠色已經成三光片區的主色調,以前無人問津的窮鄉村,現在已經變成鄉村旅遊的好去處。

西疇縣三光村委會駐村工作隊隊長 徐俊:“經過綜合整治,我們也總結出了‘六子登科’的綜合治理模式,實現了山、水、林、田、地、路、電、村的綜合治理,現在無論是從山頂、山腰、山腳我們一眼望去都是綠色覆蓋,已經改變了之前水土流光、樹木砍光的狀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閱讀原文,文山全州更多新聞!來源視聽文山,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