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聯網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物聯網最早的實踐是1990年施樂在線可樂售賣機。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書》中提到物聯網,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凱文·阿什頓教授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連接''。

到目前爲止,物聯網的一般定義是:將可感知設備、可獨立尋址物體物體進行互通互聯的網絡。物聯網與互聯網的關係

物聯網也是一種連接網絡。它還具有原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許多特點。通用的MQTT協議也運行於互聯網的TCP/IP的基礎之上。因此,物聯網是基於互聯網的發展和擴展而形成的互聯網。其簡化的高層架構如下:

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是基於電腦互聯網的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

物聯網的參與者已經從人和計算機擴展到所有可感知的設備和對象。

物聯網的許多渠道和運營仍然需要互聯網的支持,特別是移動互聯網。

物聯網由於工作領域和特性存在多個差異很大的場景,因此多種主流的協議和組網方式並存。物聯網的總體架構和層次結構

物聯網通常分爲四層: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

還有一種說法是平臺層合併到應用層中,定義爲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通常由終端設備來完成,就像人類的終端神經一樣,它使智能網絡和中央控制系統能夠感知末端狀態並執行發出的指令;其中不具備獨立尋址的傳感器一種是通過網關並接入互聯網,或者是與有獨立尋址和連接能力的設備相連,通常視爲該設備的一部分,以外設的身份存在。物聯網的主要連接技術

網絡層分爲兩種:一種是網關與傳感器之間的聯接,稱爲局域網聯接,有相應的協議;另一種是直接接入,並與數據中心或雲平臺的中控平臺連接,這是廣域網聯接。

目前,廣域網的接入技術種類繁多,但無論是哪種接入技術,都需要標準的傳輸協議來建立對話。主流的MQTT是IBM基於TCP/IP協議開發的。

由此可見,目前主要的局域網接入和廣域網接入技術在速度、功耗等不同指標上各有利弊。

可以看出,局域網和廣域網分別具有不同的高速率(>10M)、中速率(>1M)和低速率(<1M)。通常,高速也意味着高功耗。隨着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每一種速率都有其發光和發熱的領域。

物聯網應用的主要特點

互聯網是基於人與計算機之間的場景,而物聯網是物與物之間的互聯。兩者有一定的區別:

在未來的物聯網應用中,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從簡單的狀態監測及自動化,向高階的綜合調度和智能化決策等方向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