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瀋陽這家壓縮機制造企業的副總經理陳龍告訴記者,疫情的來臨,讓他所在的企業加快了智能化改造。疫情衝擊下,一些企業不得不按下智能化快進鍵,但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又擺在企業面前:。

作者 |工人日報 劉旭

疫情衝擊下,一些企業不得不按下智能化快進鍵,但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又擺在企業面前:

生產線智能化了,員工跟不上怎麼辦?

疫情防控下,更多企業看到智能化生產的重要性。隨着復工復產的推進,智能化改造完成度高的企業迅速“復活”。然而,機器換下了簡單重複勞動的工人,隨之而來的是,匆忙上馬的智能化升級過程不是一路順暢。技能人才儲備不足,員工培訓跟不上等等,都是擺在企業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專家表示,“智能升級”不是一味的上馬“機器人”,前沿科技合理運用的同時離不開員工創新,工人不“升級”,智能化只能算是瘸腿走路。

3月26日,兩條自動化生產線上幾隻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工作,10名技術工人盯着儀器。這樣的生產車間與春節前45人在工作的場景相比顯得冷清了許多,可產量不減反增。瀋陽這家壓縮機制造企業的副總經理陳龍告訴記者,疫情的來臨,讓他所在的企業加快了智能化改造。

隨着復工復產的推進,上馬智能製造生產線、組織員工遠程辦公、開展線上業務……疫情衝擊下,智能化按下快進鍵,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爲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被疫情倒逼的智能化升級

春節前,陳龍所在的工廠接下不少訂單。儘管許多客戶同意延期一個月,但如果恢復不到原來的生產力,企業則面臨96萬元的違約金。該企業共有員工52人,有30餘人春節前回了農村老家。2月10日復產時,只有一半能夠上崗。

返程復工人員短缺,迫使企業貸款120萬元,新上了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新的生產線安裝完成後,只要5個工人,而同樣產量的老生產線需要20人,生產效率提高了150%,而且合格率提高了9%。

“努力打造‘無人工廠’,降低人工成本。”陳龍說。但這不只是將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用自動化來代替,最近他正在要求技術人員把關鍵崗位的技術要點進行系統梳理,以保證當有些關鍵崗位的人員不在崗時,其他人也能連續生產。

距離遼寧全面復工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瀋陽市主幹道青年大街沿線的寫字樓裏,仍看不到多少上班族的身影。原來,許多人在居家遠程辦公。瀋陽奇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便是採取居家辦公的企業之一。

疫情中,這家有24名員工的公司採用了遠程辦公軟件——釘釘。“如今,所有工作數據、文件信息都集中存儲在辦公軟件裏,管理方便許多。權責明晰,有問題的,好追責;有成就的,也好表彰。”瀋陽奇思公司辦公室主任劉悅說。

“做夢也沒想過可以帶着數千名客戶同時看房。”馬樂樂是瀋陽一家品牌連鎖房產中介公司的銷售經理,如今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主播”。疫情衝擊,她不能帶着客戶到現場看房。2月中旬,公司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整理出潛在客戶數據,再通過集中推送、直播看房等方式賣房。開展線上業務後,售房業績恢復到了往年同期水平。

這些只是疫情倒逼企業智能化升級的縮影。隨着遼寧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科技尋找新的支撐點。工人不“升級”,智能化只能瘸腿走路

工業企業的核心就是穩定生產。對於自動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企業,疫情期間用工荒問題則凸顯出來。

“機器換下了簡單重複勞動的工人,隨之而來的是,缺少機器維護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陳龍告訴記者,智能化升級過程不是一路順暢,一面要勸員工返崗,保障員工隊伍穩定,加班加點趕工期;一面還要加緊培訓員工,儘快運轉新的生產線。

“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被一下子放大了。本來半年內完成的智能改造要在一個月內完成,工人超負荷工作,還要參加培訓。請不來專家進廠培訓,只能視頻培訓,效果並不理想。”陳龍說,工人不“升級”,智能化只能瘸腿走路。

另一個凸顯的問題則是人員物料調控不完善。瀋陽市一家裝備製造業企業生產車間主任蔡國明有着豐富的生產一線管理經驗,這次的疫情爲他的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他要保障復工人員的安全,上下班、打卡、食堂就餐時最容易出現人員密集。對於疑似及確診員工病例路徑、接觸範圍的鎖定也讓他非常頭疼。目前,除了每天上報健康情況,企業還是沒有更加智能化的解決手段。

除了人員管理,物料調控也遇到同樣問題。比如,在復工復產中如何統計防疫物資的使用量,做到及時補量分配。蔡國明告訴記者,現在基本上都是人工記錄爲主,通過數據平臺和支持系統做到更智能化解決的並不多。

2月13日,距離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2月17日復工的計劃只剩幾天,可22家核心供應商的復工申請尚未得到當地政府批准,即便華晨寶馬復工,也會面臨再次停產的風險。

這一問題也是許多企業面臨的挑戰。根據《2020遼寧省中小企業疫情影響調查報告》,開工之後,企業面臨供應協同難度比較高,包括上游供應商是否產能充足、物流調配是否及時等問題。目前,大數據、雲計算等在產業協調上應用程度仍然不高。自動化生產、控制離不開工人創新

“即使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人的作用仍舊無可替代。無論是在自動化生產的兩頭,還是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目前還是需要由人來完成,更離不開工人的創新。”陳龍說。

製造企業生產智能化,一些勞動強度高、有毒有害比較危險的崗位環節被機器替代是大勢所趨。與之相伴的是對上崗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企業的智能改造能力有限,還需要政府協調對接相應資源。”蔡國明說。《2020遼寧省中小企業疫情影響調查報告》指出了企業訴求:中小企業自身IT能力較弱或者負擔不起IT改造費用,無法用新手段應對疫情改變自身處境。希望政府可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協調對接相應資源,或改造或指導。也可以給予一定補貼,有重點、分批次解決這類問題。

現在都在提產業協同,在陳龍看來,關鍵是怎麼樣能夠把企業的上下游數據,各個部門之間數據,以及人與設備之間數據做到共享。“在未來5G、大數據、雲技術支持下,只有產業協調機制更成熟,才能爲企業提供更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和應用,這需要政府協調、行業內企業通力合作。”陳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