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如今中國人的“菜籃子”日漸豐厚,玻璃瓶裝着的自制西紅柿罐頭,也逐漸成爲了一段泛着酸香的回憶。這種紅燒肉罐頭,炒米粉喫最好了,配上高麗菜、包菜、香菇、胡蘿蔔,再打上一個溜溜的雞蛋,香就一個字。

▲ 電飯鍋:給你變個魔術,驚不驚喜?

廚房燒了怎麼辦?

來看看囤點啥方便?

最近這段時間,很是誕生了一批“中華小當家”。

長得像黑鍋本鍋的電飯鍋蛋糕、看着像被人揍出黑眼圈的蛋撻、喫了感覺能噴火的包子、做出來與蜂窩煤一模一樣的藕……

▲ 傳說中的地獄火包子,爲了保護大家的眼睛,其他圖就不放了……

最終,他們往往選擇轉職速凍餃子烹飪大師,或者抱着一包乾巴巴的泡麪眼淚橫流。但其實在人類數百年的方便食譜上,想法總比困難多,總有些食物,能一年囤着,幫我們安心度過春夏秋冬。

▲ 東北銀囤喫的,主要靠凍。

想做“中華小當家”

都要囤點啥?

從煙燻日曬到鹽醃糖漬,爲了延長食物的保藏期,千百年來人類想出過許許多多的辦法,更是獲得了不一樣的風味。

有句古話說,“家裏有糧,心裏不慌”,這句話其實講的並不是一袋一袋囤的米麪,畢竟米有米蟲,面有面蟲,防不勝防。小麥、青稞或者蕎麥的顆粒,纔是更耐放的糧食。喫這些東西最本真的方式,則是夢迴原始社會,直接在火裏烤熟來喫,口感嘎嘣脆,麥香帶來最本真的碳水誘惑。做法和口感,都是很硬核了。

▲ 當然你也可以來一碗蕎麥或者青稞做成的甜醅子。

喫飽碳水,甜同樣銘刻在人類的基因裏,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裏,就有“蜜”這個字了。當時想喫到一口蜜,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險的。直到蜜蜂被馴化,煉製或封蓋熟成的技術被髮明之後,蜂蜜,便成爲了兼具美味、長期儲存的好選擇。

而在草原地區,人們將目光投向牛羣或羊羣,營養豐厚的鮮奶,歷經風吹日曬,濃縮凝練,就會變成牧民行囊裏的“奶疙瘩”,讓草原生活變得酸甜醇香。說起來,在西方盛行的“芝士”,其最早的樣品其實就是在3600年前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古墓裏發現的。

▲ 內蒙古奶酪,攝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攝影/李勇、趙禮威,選自《舌尖上的新年》

有了蜜與奶,肉也不能或缺,最直接的,就是油汪汪,香噴噴的臘肉臘腸。屯好的臘肉臘腸,怎麼喫?各地都有講究,在湘西,臘肉不適宜窩飯,而是與熱辣的尖椒共舞,鋪在珍珠米上做蓋飯;而在廣東人手裏,它們會散進鋪着一層焦脆焦黃鍋巴的煲仔飯裏。

▲ 貴州辣椒炒臘肉,爽!

當然臘肉最適合的還是炒。炒蒜苗、炒土豆、炒紅菜薹……臘肉,炒啥啥香,特別是臘肉炒包菜,一小條拇指大,泛着油光的臘肉,就能讓整盤包菜亮油油的,再配上幾個辣椒圈,一碗飯,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會炒肉怎麼辦?不妨試試隔壁香腸界的扛把子——哈爾濱紅腸,記得多灌水。

▲ 每到過年的時候,母親就要從市場扛回家一隻火腿。

不過要說到能屯着的肉食“貴族”,還是非火腿莫屬。火腿,經歷了陽光和冬風的吹曬,看得見的表層在逐漸發黴,可看不見的肉質卻愈發紅豔醇厚,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正鮮肉”。

從刮毛、修割腿胚,到用鹽次數和數量,乃至肉質粗細和氣候條件,每一根火腿,都是不一樣的地道風味。以金華火腿和如皋火腿爲代表的江浙皖贛鄂地區,和以威寧、盤縣火腿爲代表的川貴地區,乃至甘肅隴西桃形、爪彎的火腿,都各有千秋。不過要說到一條好腿,還是得看雲南。

▲ 火腿蒸乳餅,“芝士”與火腿的力量,雲南人全都要。

屯了這麼多,終歸還是要下廚房的,不想再次把廚房搞爆怎麼辦?看見貨架上那些鐵皮或者玻璃瓶的罐頭了麼?撬開加熱,就可以大快朵頤辣!

地道罐頭?

那可太多了!

罐頭,是非常年輕的“囤糧”方式。

▲ 電影中與罐頭相關的經典一幕。和鳳梨罐頭一起過期的,還有金城武詮釋的愛情。圖/《重慶森林》

在早些時候的中國北方,玻璃瓶裝的西紅柿醬承包了整個冬天。據考證,這種自制罐頭做法與拿破崙時期爲供應軍糧而發明的罐頭做法,大體上相似。

我小的時候,不少家庭都會自制西紅柿罐頭過冬。一大袋一大袋的西紅柿洗淨切好,擠啊擠,擠進洗淨高溫消毒過的玻璃瓶,用橡膠封好瓶子,再放進“鋼精鍋”,徹底煮熟後,在鍋中自然冷卻,這手工“罐頭”就做好了。

▲ 電影《孔雀》中就有做西紅柿罐頭的場景。圖/《孔雀》

做成醬的西紅柿,提供了最爲原始動人的酸與鮮。北方人冬天的面片子,拌湯就靠這個迷人的醬了,它甚至比鮮西紅柿直接調湯還好喫一些。時髦的,還可以加點土豆、奶油與甜菜,做一道酸甜飄香的羅宋湯。不過如今中國人的“菜籃子”日漸豐厚,玻璃瓶裝着的自制西紅柿罐頭,也逐漸成爲了一段泛着酸香的回憶。

▲ 咕嘟咕嘟的羅宋湯。

紅燒肉罐頭,是另一款北方罐頭的厚重味道,當以河北秦皇島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零零三工廠)旗下的紅燒豬肉罐頭爲代表。六七十年代時物資供應不多,一罐限量的紅燒肉罐頭就是最珍貴的事物,往往在親戚間寄來寄去,卻捨不得喫。

▲ 看着油,一點都不膩歪。

這種紅燒肉罐頭,炒米粉喫最好了,配上高麗菜、包菜、香菇、胡蘿蔔,再打上一個溜溜的雞蛋,香就一個字!紅燒肉罐頭下得了廚房,也上得了“大餐”的餐桌,黑龍江駐京辦餐廳,就曾經有一道菜“紅燒肉罐頭燉豆腐粉絲小白菜”,榮登當年菜單上令人口水拉得最長的一個菜名。

▲ 這款罐頭在周冬雨的演繹之後又一次走紅。

豆豉鯪魚罐頭,則是廣東人的百年鄉愁。

豆豉鯪魚,源自19世紀末珠三角地區“下南洋”打工的民衆。他們煎好家鄉出產的鯪魚,再以豆豉調味,最後以豆油浸泡在瓦罐中隨身攜帶,以便長期保存。

▲ 如今最有名的豆豉鯪魚罐頭就是這一款了。圖/圖蟲·創意

最早的中國罐頭便由此發端: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中國第一家罐頭廠廣茂香罐頭廠在廣州建立,爲迎合當時打工民衆的口味,豆豉鯪魚罐頭就此誕生。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廣東人是喫着著名的豆豉鯪魚油麥菜長大的。鯪魚鹹香、豆豉下飯,再加上青澀微苦的油麥菜,調和罐頭濃厚的味道,簡直絕了。

▲ 豆豉鯪魚,熟悉嗎?

不過要說到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罐頭,那還是梅林。它是創立於1930年的上海老牌罐頭廠,創始人以“梅林”爲名,寓意“獨先天下而春,密聚如林之梅海”,頗爲雅緻,其實與亞瑟王傳說中那位魔法師智者並無關係。

如今,梅林罐頭打遍包郵區無敵手:紅燒排骨罐頭當主菜、扣肉罐頭配梅菜罐頭一條龍、油燜筍罐頭配上四喜烤麩來點素的,最後甚至能來一碗排骨蓮藕湯......你的餐桌,已經被安排好了!

▲ 梅林的看家產品還是午餐肉。

當然,要論梅林最深入人心的產品,還是午餐肉罐頭。它很年輕,1957年捷克食品專家到上海梅林罐頭廠,按照西式菜餚做法,指導生產了第一罐午餐肉罐頭。當時午餐肉基本僅供軍用,如有“流落”的民間的,一般會變成非常金貴的禮品。

午餐肉罐頭,最簡單的喫法,就是平底鍋加一點油,小火生煎,看着微紅的午餐肉慢慢鍍上一層金黃的焦邊,空氣中傳來一絲脂肪的香氣,簡直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 面蛋午餐肉,又一場“三個人的電影”。

不過如今的午餐肉罐頭,一般拿來切片涮菜,活躍在火鍋裏,而要問午餐肉的最佳CP是什麼?那當然就是方便麪了。

方便食品到底有多方便?

一碗優秀的方便麪,跟一輪糊了的麻將牌一樣:油、鹽、糖,一個精心調製的配料三連,滿足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辣椒和胡椒,則是相輔相成的對子,辣椒在舌尖上跳舞,胡椒調成滋味十足的湯頭,不知有多少人喫一碗泡麪,就是爲了喝那一口熱湯啊!

▲ 煮拉麪,當然得加顆蛋!

一包小小方便麪的口味,更是全國“地道口味”的呈現:統一有老壇酸菜面,打的是四川風味牌;黃包的三鮮伊麪,清湯味鮮;鹹香帶點辣的北京方便麪,其實是大河南南街村旗下的產品;能集卡的小浣熊方便麪,集合起了最早的一批卡牌收藏遊戲玩家;對了,還有味道很是魔性的五穀道場。

▲ 不過要說起沒人喫,我香菇燉雞面不是針對誰。

方便麪,當然是煮着喫最好。煮麪先放料還是先放面?就和蛋炒飯先炒飯還是先炒蛋一樣,總會令人打得不可開交。當然泡麪的巔峯還是部隊鍋。這款據說來自韓國居民“撿漏”部隊食品的美食,有拉麪、年糕、午餐肉、各類即食香腸、芝士……簡直不能更“方便”了。

▲ 部隊鍋裏,你最愛喫哪種“方便食品”?

方便麪喫膩了,不妨試試乾粉,脫水,濃縮等一系列工藝搞出來的壓縮餅乾,香蔥花生、肉蓉黃豆,味兒還是挺足的,特別管飽,一包餅乾就着十杯水,一丟丟一丟丟啃着喫,一天就晃晃悠悠地喫過去了。

而現在,能方便的早已不僅僅是方便麪了。且不說還需要煮的速凍餃子湯圓;川渝盛行的麻辣火鍋,如今在家中也能用上自熱包,喫得熱熱火火;誕生之時就帶着工業廠區基因的柳州螺螄粉,已成爲方便食品界的“第一網紅”;廣西人的其他傳統小喫,如桂林米粉、幹拌粉,更是不甘落後,紛紛轉型成方便產品,讓宅家的我們,都有美味可以享用。

那麼,宅家的你今晚做了啥呢?

▲ 桂林米粉也變成了居家好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