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楊文山看來,像湖南衛視、北京衛視這種一線衛視,一般黃金檔都會留給當年的一線新劇,用大劇來砸收視,這次臨時拿積壓劇填檔,可能確實是沒有更合適的新劇接檔,或者是已經排播好的新劇出了某種變故,“可能是政策原因,也可能是衛視拼播檔期不合。根據謝曉虎的觀察,電視臺用積壓劇去庫存,一線大劇轉戰視頻網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成爲趨勢,未來還將改變國產影視行業的整體發展。

四月,被電視劇《都挺好》帶動的社會熱議尚有餘溫,前不久剛結束的電視行業春季交易會也是一片形勢大好,不過電視劇的上新劇目單卻反常得讓人有些咋舌。

積壓三年之久,由劉詩詩、佟大爲、保劍鋒主演的《如果可以這樣愛》,已登陸湖南衛視黃金檔;而北京衛視接檔《青春鬥》的電視劇《因法之名》,也是一部殺青於2017年1月的“積壓劇”。

今年年初,我們曾做過一個有關電視劇積壓的調查,認爲去年各電視臺招商會中“片單劇”居多,三分之一的招商會劇目並未如約播出,電視劇市場急需去庫存。而如今只是四月初,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的排播似乎正在印證這一判斷。

積壓劇“插播”,大劇“失蹤”

積壓劇上星“插播”,自三月開始就早有端倪。

2016年9月殺青的《重耳傳奇》,日前就在浙江衛視首播,朱一龍7年前拍攝的《天網行動》,上月在網站獨播。

不少網友調侃,如果不是演員朱一龍去年因爲《鎮魂》大火,這部老牌積壓劇能否上線、何時上線都未可知。就連最近剛剛上線的《暗黑者3》,也有不少粉絲認爲是在蹭劇中演員郭京飛的熱度,後者剛剛因爲《都挺好》裏的蘇明成一角全網爆紅,而《暗黑者3》其實早在2017年就已經殺青。

在影視專業自媒體影藝主編楊文山看來,“蹭熱度”只是其中一個偶然原因,更多積壓劇上星或上網,應該還是因爲廣電播出政策的調整。

據介紹,像《暗黑者》系列等涉案、刑偵題材,《重耳傳奇》《封神演義》等古裝題材,此前根據廣電的“限古令”和“網臺同一標準審覈”等政策,在一定時期內是限制乃至禁止上黃金檔和網絡播出的。

由於今年四月初政策釋放出了寬鬆的信號,《封神演義》得以上星,《因法之名》這種涉案劇也順利上星。

不過,這些積壓劇的排播多多少少都有“插播”之嫌,像湖南衛視將播的《如果可以這樣愛》早在2016年就已殺青,還曾因爲湖南衛視與劇方的版權糾紛一度難以正常播出,如今突然殺入黃金檔實屬意外。

同樣空降的《因法之名》此前也沒有做特別的宣發,“插播”之前北京衛視的安排應該是另一部一線大劇,但最終選擇了積壓劇填檔。

在楊文山看來,像湖南衛視、北京衛視這種一線衛視,一般黃金檔都會留給當年的一線新劇,用大劇來砸收視,這次臨時拿積壓劇填檔,可能確實是沒有更合適的新劇接檔,或者是已經排播好的新劇出了某種變故,“可能是政策原因,也可能是衛視拼播檔期不合。”

議價權削弱,電視臺選擇少了

電視劇“上新”都是積壓劇,是不是意味着2018年電視劇產能不足,導致電視臺只能找“存貨”?剛剛結束的2019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發佈的《2019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備案公示的電視劇總部數爲1163部,總集數爲45731,備案部數與2017年基本持平。

尹鴻認爲,發生明顯變化的是網絡劇,2018年上線的網絡劇達到260部,相比2017年的211部,同比增長23.2%。在他看來,網臺之間因爲播出選擇的差異,不少劇目從過去的臺網聯播轉爲了網絡獨播,“因爲互聯網上沒有時段的限制,古裝劇、青春劇、諜戰劇、警匪劇會比電視頻道要多,而且收視表現也相對較好。”

新鼎明影視製片人謝曉虎也認爲,網絡與電視臺之間角色的轉換,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平臺在劇方面前的議價權發生變化,“自從網絡成爲強勢買方之後,電視臺面臨的選擇就少了很多。

以單集製作成本在1000萬元左右的一線大劇爲例,賣給兩家電視臺拼播,可能只能賣到1000萬元一集,還需要等待衛視的上星政策和拼播時段,而以同樣或者更高的價格賣給一家視頻網站獨播,還不需要等排播,越早播出就越早回收成本。很多電視劇願意去網絡獨播,放棄了電視臺這個選項,這也直接導致了現在電視臺手上能拿得出手的一線大劇並不算多。”

“上新”受限,積壓劇性價比高

根據謝曉虎的觀察,電視臺用積壓劇去庫存,一線大劇轉戰視頻網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成爲趨勢,未來還將改變國產影視行業的整體發展。在他看來,製作公司在新形勢下更傾向於製作純網絡播出的劇集,不再考慮上星播出,電視臺的“劇荒”也將不可避免地到來。

過去可能在臺網聯播的一線大劇,往往成本會在1.5億元至2億元之間,在影視行業整體產量下降和調整的大趨勢下,敢於砸錢繼續做大成本劇的公司明顯減少。他認爲,“未來一線大劇可能只有6000萬元製作成本,純網劇或者純臺劇路數,而不再追求通用性。”

他毫不諱言,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觀衆羣不同,對應的製片模式也不盡相同,“視頻網站熱衷年輕流量演員,電視臺則喜歡有國民度的明星。在招商層面,年輕流量演員不足以撐起電視臺的預購,因此奔着網絡喜好製作的劇集並不會被電視臺買單。”

在這一標準下,目前衛視上星的積壓劇就成了高性價比的選擇。即便是這些劇集大多在兩三年前殺青,但因爲有大明星加持,對傳統的電視觀衆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像《如果可以這樣愛》的主演佟大爲、劉詩詩和保劍鋒,《重耳傳奇》的主演張一山,《天網行動》的主演朱一龍,以及《因法之名》的主演李幼斌、李小冉、張豐毅,這些演員幾乎都具備一定國民度,而且有演技加持,一看就是電視觀衆喜歡的類型。

因此,影視行業內部也有把衛視上新積壓劇稱作“押寶”。實力派演員背書,不錯的導演製作班底,以及都市情感、古裝傳奇、涉案等題材的市場需求,也許能夠爲衛視爭奪一定的收視率。但在從業人員看來,這種“押寶”其實更多是電視臺的無奈之舉,過時的積壓劇是否還能適應當下觀衆的審美和價值觀,也許只能靠實踐來驗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