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梁倩

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全面提速的新階段。《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牽頭制訂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初稿已完成,目前正處於徵求意見階段,規劃發佈時間漸近。

據介紹,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目標是成爲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爲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羣。

對於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定位,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在近日以“長三角一體化:理論與對策”爲主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9春夏研討會上表示,長三角地區已具備部分成長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區域的條件。

徐匡迪表示,長三角地區目前已經成爲我國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區,包括45個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66%。長三角國土面積只佔3.74%,常住人口占全國的16%,GDP佔全國的23.49%,接近1/4。

“長三角也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引領區。”徐匡迪說,其中,汽車產業佔到全國總量的26.23%,造船產業在全國佔比30.8%,通訊產業在全國佔比29.9%。

同時,長三角區域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28020.6億元,上市公司1219家,佔全國近1/3;大量的科技人才也聚集於此,211高校就有23所。

“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仍存在區域合作不夠充分,改革發展不夠平衡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長三角區域需要在更高的起點上深化改革,破除觀念和行動上的障礙因素,釋放一體化新紅利。他建議從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創新、機制創新三方面入手。

科技創新一體化方面,張亞平表示,應發揮長三角地區科技體系完備優勢,主動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融合發展,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推動上海與全球科創中心、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及其他城市產業創新中心的統籌發展,着力打造區域協同創新的共同體,爭取早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高地。

生態文明創新一體化方面,張亞平說,長三角更高質量的一體化應以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爲前提,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長三角建設的突出位置,努力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清新的長三角。區域層面應堅定不移落實主體功能區劃政策和制度,優化城市、農村、生態空間配置,合理應用不同地區的環境容量和資源稟賦,引導產業有序分工和佈局。建立區域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模式,促進資源管理和環境整治的聯合與協同,探索地區間上下游差異化多元化的生態機制。

機制創新一體化方面,張亞平指出,應以構建統一開放有序、透明的城市環境爲目標,進一步消除市場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生產要素一體化示範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在長三角區域自由流動,以區域長遠利益爲原則,通過創新深度合作的一體化制度,率先實現區域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探索合作立法機制,建立一體化政策法規環境。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真正落地?徐匡迪指出,京津冀城市羣有雄安新區作爲試點,粵港澳大灣區有前海作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長三角也可以在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劃出一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先行試驗區,摸索到一體化的方法和經驗以後,在合適的時間做出規範。

國家發改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也表示,選擇長三角三省市的交界地區建設示範區,將三省市緊密聯繫在一起,有必要的行政力量做支撐。同時,選擇的三地區域經濟相差不大,發展水平相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事實上,2019年上海兩會上,上海首次透露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據悉,示範區將以落實國家戰略爲立足點,以制度創新和系統集成爲關鍵,成爲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樣板間、探索一體化體制機制的試驗田、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發動機。

“示範區將在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協同和全面深化改革舉措集成式落地這兩方面進行探索。”前述人士表示,示範區建設或將摒棄此前新區連片式開發模式,不做集中開發,同時不會延續慣有的新區招商模式,不做政策優惠的窪地。

徐匡迪表示,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要讓生產要素在長三角區域內突破現存的各種行政、規章的壁壘,有序、自由地流動,達到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須打破體制瓶頸,尤其是在科技、金融、人才三方面,有必要打破流動壁壘。

這也意味着,打破現存的各種壁壘或是示範區建設的關鍵所在。據悉,示範區或將從一張藍圖管全域、統一生態環境標準、實現統一產業准入清單、公共服務政策統一、建立聯合信用獎懲機制、建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試點。

有關人士表示,由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還未最後通過,部分內容可能涉及更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