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像(資料圖)

·編者按·

三國文化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歷史演義、民間傳說、諺語乃至影視劇,皆能騰播衆口。“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司馬徽這句著名的“廣告詞”中,“臥龍”形象鮮明、事蹟昭著,而相比之下“鳳雛”就黯淡許多。實際上,劉備進取西川,從最初提出想法到一步一步實踐,主要靠“鳳雛”的智謀,並且鳳雛最終爲此獻出生命。且從龐統祠墓,來看龐統文化。

◎朱聖潔

在距離成都市區80公里外,有一處全國獨有的龐統祠墓,它位於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鳳雛村鹿頭山上,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四川,以龐統祠墓爲代表的衆多與三國曆史文化有關的遺址,是研究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歷史及其文化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

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

龐統在東漢末年與“名震遐邇”的諸葛亮齊名,均爲劉備的軍師,共同謀劃了“三分天下”的歷史壯劇。

《三國志·蜀書》在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之後是《關張馬黃趙傳》,這也是所謂“五虎大將”的來源,接着就是卷三十七《龐統法正傳》,即是說,龐統是排在諸葛亮之後的文官第一人。這種排列方式在成都武侯祠也有所體現,劉備殿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14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爲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龐統加入劉備蜀漢集團的時間並不長,而且很早就犧牲了,爲什麼還能有很高的地位呢?

龐統的確是人才,早年就“爲南州士之冠冕”,被稱爲“鳳雛”。被稱爲“伏龍”的諸葛亮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對》智慧,其實是包括龐統在內的荊州士人對當時局勢的共同分析。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就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爲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可見當時人們是將諸葛亮與龐統並列的。也正是由於《襄陽記》的這條記載,到了“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第35回中,就演變爲“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樣對人才的最高讚譽了。

建安十六年(211),龐統隨劉備入蜀圖謀益州。龐統建議劉備趁與劉璋會於涪的時機襲殺劉璋。劉備卻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爲由拒絕,失去了奪取益州的最好機會。拖延到建安十九年(214),龐統獻上中下三策:“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並指出:“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劉備選擇了中策,然而,“進圍雒縣,統率衆攻戰,爲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龐統的死讓劉備感到非常的痛惜,將其厚葬於白馬關。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以後,追封龐統爲關內侯,並在墓前建祠祭祀。在蜀漢後期,劉禪又追諡龐統爲靖侯,以表達蜀人對龐統的思念。這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國遺址,也是全國獨有的專門祭祀龐統的祠堂和墓園,也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

蜀地有衆多與龐統有關遺址

英雄早逝,令人惋惜。更令人惋惜的是先三分天下,再兩路進軍,統一中原的“隆中謀略”很難實現了。因爲龐統的早逝,劉備不得不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蜀,荊州空虛,僅靠剛愎自用的關羽是守不住的。不能不說,龐統早逝,造成荊州必失,這是蜀漢政權及其統一事業的巨大損失。

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人們喜歡諸葛亮,同情劉關張,於是深深地爲龐統之早逝而惋惜。本來,史書上只有“進圍雒縣,(龐)統率衆攻戰,爲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爲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爲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這一點記載,可經羣衆與說書人的共同演繹,在龐統祠墓所在的羅江,以龐統祠墓爲核心的三國遺址就有了白馬關、換馬溝、落鳳坡、血墳、鹿頭山倒灣、張飛點將臺,等等。

龐統祠墓位於羅江西五公里的白馬關。白馬關原稱綿竹關。由於關樓地處鹿頭山,唐、宋又易名鹿頭關。後來又借用歷史上漢高帝騎白馬路過此地,龐統和劉備曾經在山下互挽坐騎這兩段歷史,將此關正式定名爲白馬關。白馬關地處交通要塞,是由秦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是整個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自古即爲物資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

從白馬關到落鳳坡,有兩公里,再往前是換馬溝。

傳說龐統爲了救劉備,與劉備換馬。今有換馬溝村,其五組的一處山腳處有一塊巨大的石碑,“換馬溝”三個蒼勁大字刻在石碑上,有小字註明:“此地名最古,即漢龐靖侯與先主易馬處,舊有碑,今作毀,無存矣。”立碑者爲嘉慶二年的“代辦綿州令賈文召”。之所以要傳說龐統與劉備換馬,就是說他是代替劉備而亡的,突出了他對劉備和蜀漢集團的忠心。

傳說龐統與劉備換馬後,繼續率軍前行,因騎白馬,被誤認爲是劉備而被亂箭射死於落鳳坡下。落鳳坡前的金牛古道邊,有一塊由清羅江縣知事梁綬祖所立的“漢靖侯龐鳳雛先生盡忠處”碑。這是遺留在落鳳坡區域內唯一的,直接記載落鳳坡的實物資料。山上土堆即龐統血墳,直徑10米、高3米。據說,原來土堆周圍有7株古柏,後相繼枯亡。羅江知縣梁綬祖在土堆四周依地勢劃定範圍,予以保護,以表達對龐統忠烈的敬意。

鹿頭山倒灣是白馬關古戰場遺址之一。公元263年,魏國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等分三路伐蜀。鄧艾率一批精兵強將從無人小道偷渡姜維防守的陰平關,隨後破江油關,直逼成都。傳說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臨危率軍在白馬關布兵防守。鄧艾派人送書信引誘諸葛瞻說:“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上書請求封你爲琅琊王。”諸葛瞻斬了鄧艾的使者,登上鹿頭山指揮蜀軍與魏軍進行決戰。白馬關前鑼鼓鏗鏘、戰馬嘶鳴,殺聲震天。由於蜀軍很多士兵從未參加過實戰,又是倉促應戰,在魏軍的凌厲攻勢下,蜀軍將士大部殉難,諸葛瞻、張遵(張飛之孫)也犧牲在這裏。白馬關失守了,但這裏,也因蜀漢將士的不斷倒下而得名“倒灣”。

張飛點將臺位於龐統祠墓西,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疊平臺,據說點將臺是張飛思念龐統,在夜夢中用趕山鞭趕石築成。實爲諸葛亮長子諸葛瞻爲抵禦魏將鄧艾而點將佈防處。站在點將臺上遠眺,能將方圓幾十裏山水盡收眼底。

龐統的事蹟被後人推崇。自劉備爲龐統建祠後,龐統祠墓幾經興廢。現存祠墓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在王屏藩亂蜀時(1682年)摧毀的祠墓原基礎上重建的。爲抵禦戰火,重建的龐統祠墓皆由石條建造。

蜀人對龐統同樣推崇

龐統的事蹟令後人感動。《三國演義》在描述龐統死後,立即以詩作嘆:“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說龐統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只可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自龐統祠墓修建後,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墨客有感於龐統的忠烈事蹟,多來此憑弔,並留下對龐統忠義之敬仰的詩文。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過龐士元墓》,詩曰:

士元死千載,悽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合,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龐統祠墓周圍古柏掩映,有傳說爲張飛親手所植的“龍頭”“鳳尾”兩株古柏,距今已有1700餘年,非常神奇。

龐統的事蹟特別被羅江人推崇,所以至今在羅江仍然可以看到對龐統的民間祭祀活動。

羅江區鄢家鎮有鴿子會,其歷史淵源也與龐統有關:傳說當年劉備與龐統兵分兩路攻打雒城,途經距鹿頭山約20裏的鄢家嶺上,龐統見前方山勢險惡,樹竹陰森,荊棘遍地,疑有伏兵,便在嶺上百姓家借得二羽信鴿,並與劉備換白馬前行。龐統兵到鹿頭關南山坡(落鳳坡),果遇蜀將張任伏兵。蜀兵知劉備貫乘白馬,於是傾盡全力射殺,箭矢如雨,蜀軍將士盡皆死亡。身中數箭的龐統在嚥氣前拔出血箭,寫下戰況,由信鴿將情報傳給劉備,及時調整了進攻策略。劉備感念龐統信鴿傳書之功,便將這對信鴿封爲“鳳凰”。“鳳凰”諧龐統字號“鳳雛”,也是懷念龐統之意。

後來鄢家嶺上的人們爲懷念龐統,便家家養鴿,人人愛鴿,把鴿子視爲“鳳雛”,奉爲天神。再後來,羅江區鄢家鎮也因此成立了鴿子會,是川內歷史最悠久、主題最鮮明、規模最宏大的鴿子盛會。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如期舉行鴿子會。屆時方圓百里,四面八方的鴿友都會帶着喜愛的鴿子和快樂的心情,匯聚鄢家嶺上,慶豐收,享太平,歡度愛鴿的節日。

羅江有年年在龐統祠舉辦迎春廟會的傳統。一年一度的龐統祠墓廟會,相傳是紀念龐統生日(正月二十六)的民間傳統祭祀活動,發展至今,已成爲多功能的羣衆性懷古覽勝、文化娛樂、旅遊踏青、物資交流的盛會。主要活動有:民間祭祀許願活動,龐統祠楹聯趣對活動,古驛道雞公車體驗活動,文藝表演,還有名爲“垂鳳嶺”的祭祀表演。每逢春光明媚,遊者或漫步古驛道上,或登高遠眺,或流連於古柏濃蔭之下,或徘徊於龐統祠內,無不情趣盎然。

如此看來,羅江以龐統爲標誌的三國曆史文化,確實是非常厚重的。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