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像(资料图)

·编者按·

三国文化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历史演义、民间传说、谚语乃至影视剧,皆能腾播众口。“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水镜先生司马徽这句著名的“广告词”中,“卧龙”形象鲜明、事迹昭著,而相比之下“凤雏”就黯淡许多。实际上,刘备进取西川,从最初提出想法到一步一步实践,主要靠“凤雏”的智谋,并且凤雏最终为此献出生命。且从庞统祠墓,来看庞统文化。

◎朱圣洁

在距离成都市区80公里外,有一处全国独有的庞统祠墓,它位于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凤雏村鹿头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四川,以庞统祠墓为代表的众多与三国历史文化有关的遗址,是研究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历史及其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

庞统在东汉末年与“名震遐迩”的诸葛亮齐名,均为刘备的军师,共同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历史壮剧。

《三国志·蜀书》在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之后是《关张马黄赵传》,这也是所谓“五虎大将”的来源,接着就是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即是说,庞统是排在诸葛亮之后的文官第一人。这种排列方式在成都武侯祠也有所体现,刘备殿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14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庞统加入刘备蜀汉集团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很早就牺牲了,为什么还能有很高的地位呢?

庞统的确是人才,早年就“为南州士之冠冕”,被称为“凤雏”。被称为“伏龙”的诸葛亮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智慧,其实是包括庞统在内的荆州士人对当时局势的共同分析。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就有:“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可见当时人们是将诸葛亮与庞统并列的。也正是由于《襄阳记》的这条记载,到了“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第35回中,就演变为“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样对人才的最高赞誉了。

建安十六年(211),庞统随刘备入蜀图谋益州。庞统建议刘备趁与刘璋会于涪的时机袭杀刘璋。刘备却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失去了夺取益州的最好机会。拖延到建安十九年(214),庞统献上中下三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并指出:“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刘备选择了中策,然而,“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庞统的死让刘备感到非常的痛惜,将其厚葬于白马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以后,追封庞统为关内侯,并在墓前建祠祭祀。在蜀汉后期,刘禅又追谥庞统为靖侯,以表达蜀人对庞统的思念。这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国遗址,也是全国独有的专门祭祀庞统的祠堂和墓园,也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

蜀地有众多与庞统有关遗址

英雄早逝,令人惋惜。更令人惋惜的是先三分天下,再两路进军,统一中原的“隆中谋略”很难实现了。因为庞统的早逝,刘备不得不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荆州空虚,仅靠刚愎自用的关羽是守不住的。不能不说,庞统早逝,造成荆州必失,这是蜀汉政权及其统一事业的巨大损失。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人们喜欢诸葛亮,同情刘关张,于是深深地为庞统之早逝而惋惜。本来,史书上只有“进围雒县,(庞)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这一点记载,可经群众与说书人的共同演绎,在庞统祠墓所在的罗江,以庞统祠墓为核心的三国遗址就有了白马关、换马沟、落凤坡、血坟、鹿头山倒湾、张飞点将台,等等。

庞统祠墓位于罗江西五公里的白马关。白马关原称绵竹关。由于关楼地处鹿头山,唐、宋又易名鹿头关。后来又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挽坐骑这两段历史,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白马关地处交通要塞,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自古即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从白马关到落凤坡,有两公里,再往前是换马沟。

传说庞统为了救刘备,与刘备换马。今有换马沟村,其五组的一处山脚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换马沟”三个苍劲大字刻在石碑上,有小字注明:“此地名最古,即汉庞靖侯与先主易马处,旧有碑,今作毁,无存矣。”立碑者为嘉庆二年的“代办绵州令贾文召”。之所以要传说庞统与刘备换马,就是说他是代替刘备而亡的,突出了他对刘备和蜀汉集团的忠心。

传说庞统与刘备换马后,继续率军前行,因骑白马,被误认为是刘备而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下。落凤坡前的金牛古道边,有一块由清罗江县知事梁绶祖所立的“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碑。这是遗留在落凤坡区域内唯一的,直接记载落凤坡的实物资料。山上土堆即庞统血坟,直径10米、高3米。据说,原来土堆周围有7株古柏,后相继枯亡。罗江知县梁绶祖在土堆四周依地势划定范围,予以保护,以表达对庞统忠烈的敬意。

鹿头山倒湾是白马关古战场遗址之一。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偷渡姜维防守的阴平关,随后破江油关,直逼成都。传说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临危率军在白马关布兵防守。邓艾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上书请求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魏军进行决战。白马关前锣鼓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由于蜀军很多士兵从未参加过实战,又是仓促应战,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蜀军将士大部殉难,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也牺牲在这里。白马关失守了,但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张飞点将台位于庞统祠墓西,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叠平台,据说点将台是张飞思念庞统,在夜梦中用赶山鞭赶石筑成。实为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为抵御魏将邓艾而点将布防处。站在点将台上远眺,能将方圆几十里山水尽收眼底。

庞统的事迹被后人推崇。自刘备为庞统建祠后,庞统祠墓几经兴废。现存祠墓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在王屏藩乱蜀时(1682年)摧毁的祠墓原基础上重建的。为抵御战火,重建的庞统祠墓皆由石条建造。

蜀人对庞统同样推崇

庞统的事迹令后人感动。《三国演义》在描述庞统死后,立即以诗作叹:“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庞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只可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庞统祠墓修建后,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有感于庞统的忠烈事迹,多来此凭吊,并留下对庞统忠义之敬仰的诗文。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过庞士元墓》,诗曰: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庞统祠墓周围古柏掩映,有传说为张飞亲手所植的“龙头”“凤尾”两株古柏,距今已有1700余年,非常神奇。

庞统的事迹特别被罗江人推崇,所以至今在罗江仍然可以看到对庞统的民间祭祀活动。

罗江区鄢家镇有鸽子会,其历史渊源也与庞统有关:传说当年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攻打雒城,途经距鹿头山约20里的鄢家岭上,庞统见前方山势险恶,树竹阴森,荆棘遍地,疑有伏兵,便在岭上百姓家借得二羽信鸽,并与刘备换白马前行。庞统兵到鹿头关南山坡(落凤坡),果遇蜀将张任伏兵。蜀兵知刘备贯乘白马,于是倾尽全力射杀,箭矢如雨,蜀军将士尽皆死亡。身中数箭的庞统在咽气前拔出血箭,写下战况,由信鸽将情报传给刘备,及时调整了进攻策略。刘备感念庞统信鸽传书之功,便将这对信鸽封为“凤凰”。“凤凰”谐庞统字号“凤雏”,也是怀念庞统之意。

后来鄢家岭上的人们为怀念庞统,便家家养鸽,人人爱鸽,把鸽子视为“凤雏”,奉为天神。再后来,罗江区鄢家镇也因此成立了鸽子会,是川内历史最悠久、主题最鲜明、规模最宏大的鸽子盛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如期举行鸽子会。届时方圆百里,四面八方的鸽友都会带着喜爱的鸽子和快乐的心情,汇聚鄢家岭上,庆丰收,享太平,欢度爱鸽的节日。

罗江有年年在庞统祠举办迎春庙会的传统。一年一度的庞统祠墓庙会,相传是纪念庞统生日(正月二十六)的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多功能的群众性怀古览胜、文化娱乐、旅游踏青、物资交流的盛会。主要活动有:民间祭祀许愿活动,庞统祠楹联趣对活动,古驿道鸡公车体验活动,文艺表演,还有名为“垂凤岭”的祭祀表演。每逢春光明媚,游者或漫步古驿道上,或登高远眺,或流连于古柏浓荫之下,或徘徊于庞统祠内,无不情趣盎然。

如此看来,罗江以庞统为标志的三国历史文化,确实是非常厚重的。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