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公衆號“果殼網”,作者:Darren Garrett。

天上飛滿了個人飛行器,機器人管家,揹着小火箭送信的郵遞員……100年前的藝術家們曾用畫作描繪着他們想象的未來。

從19世紀開始,全球的殖民主義已經幾乎掃空了地球上的未知祕境;同時,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又爲我們展開了另一種未知景象:對於未來的暢想,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未知可能性的焦慮和恐懼。

上世紀初葉和中葉,藝術家們將想象翻譯爲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廣告、雜誌、明信片還有其他許多的媒體上,藝術家們都用自己的作品啓發着、售賣着甚至型塑着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

我們收集了過去的人們暢想未來的作品,一起來看看:在那些未來藝術誕生的年代,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想象?

開着飛行器,出門兜風

飛翔大概是人類最原初的想象之一。早期的未來主義者會將天空填滿各種各樣的飛行器,尺寸各異,功能也五花八門。作家、插畫家阿爾伯特·洛必達(Albert Robida)就暢想了這樣一個世界,人們搭自己的小飛行器去看戲,天空船作爲公共交通工具,天上還漂浮着豪華娛樂場所。

阿爾伯特·洛必達的“2000年去劇場看劇” | 1882年

而在夜裏,人們坐着雙人“飛魚”在巴黎赴一個浪漫的約會,交警則坐在高塔上。

並不只是專業藝術家會畫這樣的未來暢想。在1899和1921年之間,一個名爲查爾斯·德爾肖(Charles Dellschau)的屠夫,自稱是祕密組織“索諾納飛行俱樂部”的會員,在13個筆記本上滿滿地畫了2500幅各式各樣的飛行器設計圖。這個筆記本幾十年之後纔在一個垃圾堆裏被找到,在1969年向社會展出———而在同一年,人類登上了月球。

業餘藝術家查爾斯·德爾肖的幻想作品

下面這張是製造商Armand Gervais製作的一系列插畫明信片,用來慶祝1899年的“世紀末嘉年華”(fin de siècle festival)。插畫家讓·馬克·科特(Jean Marc Côté)的靈感部分一部分來源於凡爾納的科幻作品,還有一部分來源於Armand Gervais自己生產的機器。

科特想象了各類以空運爲基礎的交通運輸,包括空戰裏的場景。被當時的玩具所啓發,他想象了許多像直升機一樣的飛行器,設想它們能夠用於戰時的偵查。

科特明信片系列

威廉·西斯(William Heath)/1828

“上帝啊,我們慢慢變老,世界也在進步”“向智慧進軍”系列 | 威廉·西斯(William Heath)/1828

他詳盡地描繪了一幅未來交通暢想圖,比如蒸汽馬,真空隧道,郵政飛車,還有愛爾蘭移民被大炮打到美國去(當時社會上的普遍偏見)。

“烈酒餞別” | 讓·馬克·科特/1899

“烈酒餞別” | 讓·馬克·科特/1899(“Stirrup-Cup”,是獻給上馬欲行之人的一杯烈酒,這時候他的一隻腳已經在馬鐙上了。)

“鄉村郵遞員” | 讓·馬克·科特/1899

“直升機中的高級哨兵” | 讓·馬克·科特/1899

高科技戰爭,全靠祕密武器

戰爭的想象也隨即開始。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而跟隨其後的技術發展,讓各類媒體開始理論化地想象:未來有更高技術加持的戰爭會是什麼樣。

《繪畫世界》/1916

“電子巨人”,雖然巨大的機器人有點走形,但描繪裝甲和機械化的地方確實是非常精確的。切斯特·H·勞倫斯(Chester H. Lawrence)|《繪畫世界》/1916

出生於得克薩斯州的發明家A·J·理查德森提出了一個“風滾草坦克”的想法,用來打破膠着的陣地壕溝戰的局勢。先不考慮可行性,美國軍隊確實看到了其中的問題:如果士兵被完全包裹在裏面以避免毒氣攻擊,那他們怎麼看外面呢?

《流行科學》/1936

“想象中的像滾球一樣的戰爭坦克”, 風滾草坦克 |《流行科學》/1936

“祕密武器”在地攤小說和故事中有着牢固的地位。弗蘭克·汀斯利(Frank Tinsley),一戰的時候在戰爭部擔任過繪圖員,後來在科學出版界、漫畫界、科幻小說雜誌都混過,而他爲《機畫報》(Mechanx Illustrated)畫的這幅圖正表現了這樣的流言:“極地致命濃霧”,納粹科學家開發出的一種神祕物質,能夠讓所有途經的東西都凍起來,然後讓敵人不費吹灰之力地輕鬆拿下一個國家,而讓所有的資源都毫髮無損。

《機械畫報》/弗蘭克·汀斯利//1951

“這些……祕密武器怎麼樣?” | 《機械畫報》/弗蘭克·汀斯利//1951

同樣的還有他想象的“宇宙鐳射槍”。

“宇宙鐳射槍” | 《機械畫報》/1947

在里根提出“星球大戰”的概念之前,阻止導彈攻擊的想法在雜誌上就早有探索。

“導彈能被阻止!” | 《機械畫報》/1949

而到了60年代,冷戰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人們對於核戰爭有了一種集體恐懼,於是開始設想如何才能阻止一場核戰爭的出現。在《財富》雜誌裏,人們比當時正經負責這塊的政府人員都要想得更遠,還考慮到了決策過程,用多功能射線雷達和電腦在襲擊中參與決策。

“全面打擊中的針對性攻擊” | 馬克斯·席溫德(Max Gschwind)

“北極戰爭火車”,亞瑟·拉德堡“ | 比想象更近”系列/1958

宅家裏,就追求偷懶舒適

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社會一下子變了樣。戰爭催生了各式各樣的創新,醫藥、材料、計算機以及武器等等,而戰爭結束之後,人們立馬開始思考,這些創新該如何惠及和平年代的生活。

答案當然在“未來”中。廣告公司和他們的客戶在和平的期望中看到了繁榮的可能性,消費者們已經準備好爲美好生活一擲千金。所以,他們開始售賣美國的未來生活——他們自己的商品則造就了這些未來的美好場景。

《生活》和《星期六晚郵報》的讀者可能會看到摩托羅拉公司一系列“未來之家”的廣告,但在當時用來賣他們的奢侈電子產品:高保真音響組合和電視。

查爾斯·史立得摩托羅拉廣告/1961

一邊在舒適的沙發裏看棒球比賽,一邊享受從泳池底看出去的風景?| 查爾斯·史立得摩托羅拉廣告/1961。

有點像是007電影裏反派的老巢,但……誰能抵抗一個水底客廳的誘惑呢?

這張家庭畫的作者是查爾斯·史立得(Charles Schridde),他在公司內部的一個比賽獎項上獲獎——比賽要求參賽者繪製一個“看電視的舒適地點”。

查爾斯·史立得/1961

“摩托羅拉新款……電子產品生活藝術的引領者” 查爾斯·史立得/1961

一個名爲“新旅程軸承”(New Departure Ball Bearings)的公司創立於1888年。他們預想着到了20世紀50年代,製造的軸承會成爲減輕勞動負擔的機器裏的重要部件。到那時候,做飯變得異常簡單,只需要啓動他們的“超級大廚”機器,機器便會自動將你最愛的原料從巨大的冰櫃裏取出,用履帶運送到紅外爐竈上,做好之後就能喫了。

新旅程軸承公司/1955

“超級大廚——1965?”新旅程的廚房景象 | 新旅程軸承公司/1955。

同樣的,髒衣服也被設想自動洗乾淨、烘乾併疊好,爲人們省下時間用於社交和休閒。

“自動洗衣乾衣機——1965?” | 新旅程軸承公司/1955

實際上,對於機械、鍊鋼、電力產業而言,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並不酷炫,和消費者距離也很遠。於是,他們強調自己在未來扮演的重要角色——全自動的機械和電力解決一切煩人問題,輕質的合金製造的材料能夠讓生活和生產都迎來革命。

“生活的新設計”,亞瑟·拉德堡 | 伯恩公司(合金材料公司)/1943

而福特公司則在“高級風尚工作室”(Advanced Styling Studio)中爲藝術家們提供“完全的表達自由”。其中最有名的藝術家之一,希德·米德(Syd Mead)就將自己的設計放在一個整體的世界觀裏。1959年之前他都在爲福特供職。注: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enr)標誌般的視覺概念便是出自他手。

“明日的廚房”,希德·米德,飛利浦公司廣告,1970。生活空間是重要的關注點,而飛利浦展望了一個非常有未來感的家庭景象,線條簡潔、具有極簡風。

“有教師輔助的電子學習鏈接” | 飛利浦公司廣告/希德·米德/1970

希德·米德,美國鋼鐵廣告,1961。

希德·米德 | 美國鋼鐵廣告/1961

“牆面大小的3D電視”,希德·米德,1970。未來的家庭影音娛樂必然是全息的、牆面大小的3D技術加持。

城市的道路,貫穿着室內室外

幾個世紀以來,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都試圖將世俗生活的平凡和幻想城市的未來融合在一起。他們的想象裏有野心,也有現實,有幻想,也有荒唐——他們的想法是遠見卓識,還是不可能建成的妄想呢?

在期刊雜誌和廣告商,未來城市的樣貌是藝術家們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

1931年,雨果·蓋恩斯巴克(Hugo Gernsback)掌舵的《科學和機械》雜誌便暢想了100年以後21世紀的紐約城。帝國大廈(圖下部中央的建築,在世貿中心1973年建成之前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廈)在它背後巨大的建築襯托下看起來十分嬌小,而那些巨大的建築表面,裝飾着羅德島巨像般的古典雕塑。大廈之間穿梭着飛行器,道路一層又一層穿過建築中央。

“100年之後”,弗蘭克·魯道夫·保羅 |《科學和機械》/1931

在20世紀20年代,格雷菸草公司(Greys Cigarettes)做了一系列的“展望”——500年後的倫敦的插畫。在巨大的穹頂下,比當今的建築高得多的摩天大樓之間架着“移動通廊”,“懸空單軌”鏈接城市各處,而車輛都由原子能驅動,分別在50、100、150、200英里/小時(1英里=1.6公里)的橡膠道路上飛馳。畫中還有其它引人入勝的細節,比如一個伸展在城市頂空的“火星戰爭”紀念碑)。

格雷菸草公司“展望2號” | 格雷菸草公司/1921

那時候對未來城市暢想中的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元素,是能夠防止壞天氣影響的穹頂。它同樣出現在了亞瑟·拉德堡(Arthur Radebaugh)的“比想象更近”系列漫畫中。由原子能驅動的城市建在冰蓋下,氣動的玻璃穹頂下的城市裏有移動的通廊,而被稱爲“超巨城市”的城市帶,可以在穹頂下從波士頓一直延伸到華盛頓。

超巨城市 | 亞瑟·拉德堡/1959

而1934年《流行科學月刊》裏的一張圖非常超前地重新思考了我們利用地面和空間的方式:有強烈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的風格,這個未來的城市要解決摩天大樓遮天蔽日的問題,建築裏的住戶可以不打折扣地享受陽光。

《流行科學月刊》/1934

“未來的城市”,B·G·賽爾斯塔德(B. G. Seielstad)|《流行科學月刊》/1934

藝術家們對生活空間的創新利用不止於此,他們設想把巨大的建築修建成橋樑狀,穿越河流和高速路。

《紐約時報》插圖/1925

“橋上的公寓”,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和休·菲利斯(Hugh Ferriss)|《紐約時報》插圖/1925。

《流行科學月刊》/1939

“明日城市的摩天大樓機場”,B·G·賽爾斯塔德 |《流行科學月刊》/1939

摩天大樓的樓頂可以作爲機場和停機坪。人們乘私人飛機出行,通過電梯抵達可以停25萬輛車的停車大樓。公共飛機和充氣飛船將人們帶向城市中心。帝國大廈(右下角)又一次看起來如此渺小。

建築朝上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和“摩天大樓”相對的“深地大樓”(depthscraper)也是想象的方向,頂上有一個巨大的棱鏡反射太陽光。

《每日科學和機械》/1931

“深地大樓” |《每日科學和機械》/1931。海上和海底城市也是可行方案。

《流行機械》/1931

“法國工程師規劃海上漂浮城,只要200萬美元” | 《流行機械》/1931

《如果雜誌》/1954

“海底城市”,肯尼思·S·法格(Kenneth S. Fagg)|《如果雜誌》/1954

從空中交通,到自動化的家庭生活;從未來的恐怖戰爭,再到城市生活的場景……有一些東西已經在我們的真實世界中多多少少得以實現,有一些卻依舊還是幻想。但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前人從未想到的——我們不需要飛行器送信,因爲我們已經有了手機和電子郵件。

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是我們現實期冀的投射。如今的我們,又會如何暢想100年後的今天呢?

注:本文轉自微信公衆號:公衆號“果殼網”,作者:Darren Garrett。

小編只做搬運工,希望得到大家支持,多多關注光能導航黑科技“光享指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