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华大基因被罚!14万孕妇基因组已流到国外,细思极恐!”为题的文章在网上疯狂传播。

针对原文的内容,笔者进行了调查和反思。

原文提到10月24日,科技部首次公开相关罚单。科技部网站上共通报华大基因、阿斯利康、药明康德、上海华山医院等6家公司。

该文作者又联想到10月5日新华网报道的华大基因发表在世界顶级杂志中的一篇针对14万孕妇无创产前的研究,产生了关于客户知情权、国家安全、信息泄露和生物攻击的恐慌和质疑。

笔者有几个问题不得其解,

1)作者利用科技部处罚为噱头,未加考究对另一研究进行关联,其背后有什么目的?

2)为什么短时间能在各大媒体以及在微信中疯狂传播?

科技部公开的处罚书其中2015年的2号文件,即原文中矛头所指的华大基因。消息发布日期和正文落款日期均为2015.09.07。

3)24日首度公开看起来早就存在于网站上的内容是否可信?为什么10月24日才公开这些处罚内容?

4)目前在科技部网站上公开的所有6起违规事件,均是人类遗传资源领域,这意味着什么?是否可以反应国家对基因检测领域的态度?

科技部官网行政处罚公告

首先,大部分人提到生物技术就觉得高大上以及“不明觉厉”,好奇而不敢迈步。从试管婴儿到转基因到现在的基因检测,一直饱受争议。

对于基因检测,大家担忧最多的就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正像多年前胆战心惊的网络购物和手机支付一样,担忧点从住址信息、财产安全到基因信息,这也是原文作者利用的公众心理。

让笔者比较疑惑的是,各大主流媒体也并没有深入探究而随意转载。究其原因,领域专业性较强,整个行业还在初期阶段,大众甚至媒体记者对基因产业知之甚少。没有了解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才容易风声鹤唳,而恐慌是会传染的。

以文中所针对的14万无创产前为例,不为人知的是,在基因检测的应用中,中国的无创产前应用已经成熟到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水平。

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创新技术审评机制批准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应用,目前已经超过几百万例,在一二线城市医院中普及,有些积极的地方政府作为惠民政策纳入医保。

无创产前是一项主要用于检测胎儿唐氏综合征等三大染色体疾病的基因检测筛查。相对于传统的羊水穿刺,采取体外抽血的方式,相对无创,所以普及速度非常快。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

关于个人隐私问题,目前的无创产前基本上都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基因检测公司内部会设有专门的伦理审查机构或人员进行自查,同时也受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约束。

如果非常介意,还是要仔细阅读充分理解《知情同意书》。当然,除了在医院采集的样本,目前大多数娱乐性质的基因检测是不需要实名的,只是检测结果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再者,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中是否有用于科学研究章节,在医院采集的样本,受检者应该可以自愿授权是否接受样本用于科学研究。如果介意,还要详细向医生或相关人员咨询。

科研主要用于群体分析,大数据的魅力就在于样本量越大,规律浮现的越明显,越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个人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群体分析与社交软件里面的用户行为分析本质类似,终端会分析你经常浏览的网页推送你感兴趣的新闻,提供更好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就比如在14万无创产前的研究就发现了能生双胞胎的基因,我就迫不及待的检测了下,虽然遗憾地发现我没有,但也送了一口气,毕竟一次怀两个也挺累的。

所以客户知情及个人隐私问题,每个人视要自己的接受程度而选择。

华大基因14万无创产前文章揭秘双胞胎基因NRG1

我们再来看开篇提到的后两个问题,科技部的决策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单单是信息泄露,更多还有生物攻等等。

早在2015年,国家对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修正了法案,进行严格调整,堵住外资机构利用国内公司收集遗传资源的漏洞,同年对行业内公司进行全面检查,只是当时的基因检测公司还并不多。

科技部网站2015年关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的公示

那么早已经存在于官网上的处罚内容为什么10月24日才公开?科技部公开的所有处罚中,全部都是人类遗传资源方面,是否暗示国家在密切关注以及监控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呢?是否是在给行业内的先行者们拉响警钟,敦促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无独有偶,10月初,发表在顶级科研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权威文章,德法科学家质疑美国军方的研究机构正在开发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它通过利用昆虫传播经过基因修饰的病毒,从而让这些植物更具抵抗性。当然该技术能让植物更具抵抗性,也同样能让植物更轻易死掉。而当昆虫或者微生物这么小的东西,一旦引入农民的田间,清除它们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关于样本出入境的问题,确实需要国家严格管控,基因技术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生物武器已不是天方夜谭。

10月30日,海关总署、科技部公开发布关于实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口、出境证明》联网核查的公告(2018年第153号)。

海关总署官网关于对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公告

再说两句关于与国外的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这个问题,互相交流科研想法和思路,在科研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没有原始样本和原始数据的出入境不必大惊小怪,这方面监管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解决的范畴。我们能看的到的是,国家已经在采取措施密切地监管这个行业了。

对于原文带来的质疑和恐慌,我不愿妄加评论,新技术的革新总是饱含质疑和恐慌,这是规律。技术先行于规则,问题出现后才有法律法规这也是必然。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新技术研发到推广到大众的时间太短,百姓甚至国家都来不及发现了解就直面危险本身。

我们需要做的,是跟上科技进步的节奏,全面的了解这项技术,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研发机构不断创新,引领技术的方向,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才有话语权。企业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缩小信息不对称,遵守商业道德,避免触犯国家安全红线。监管部门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良性沟通及时反馈,未雨绸缪再谨慎都不为过,争取走在技术前面,完善行业法案,保护国家和人民安全。

愿基因科技真正惠普大众。

欢迎关注简基因,致力于让基因科技脱离“高级趣味”,简单接地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