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組已流到國外,細思極恐!”爲題的文章在網上瘋狂傳播。

針對原文的內容,筆者進行了調查和反思。

原文提到10月24日,科技部首次公開相關罰單。科技部網站上共通報華大基因、阿斯利康、藥明康德、上海華山醫院等6家公司。

該文作者又聯想到10月5日新華網報道的華大基因發表在世界頂級雜誌中的一篇針對14萬孕婦無創產前的研究,產生了關於客戶知情權、國家安全、信息泄露和生物攻擊的恐慌和質疑。

筆者有幾個問題不得其解,

1)作者利用科技部處罰爲噱頭,未加考究對另一研究進行關聯,其背後有什麼目的?

2)爲什麼短時間能在各大媒體以及在微信中瘋狂傳播?

科技部公開的處罰書其中2015年的2號文件,即原文中矛頭所指的華大基因。消息發佈日期和正文落款日期均爲2015.09.07。

3)24日首度公開看起來早就存在於網站上的內容是否可信?爲什麼10月24日才公開這些處罰內容?

4)目前在科技部網站上公開的所有6起違規事件,均是人類遺傳資源領域,這意味着什麼?是否可以反應國家對基因檢測領域的態度?

科技部官網行政處罰公告

首先,大部分人提到生物技術就覺得高大上以及“不明覺厲”,好奇而不敢邁步。從試管嬰兒到轉基因到現在的基因檢測,一直飽受爭議。

對於基因檢測,大家擔憂最多的就是個人隱私泄露的問題,正像多年前膽戰心驚的網絡購物和手機支付一樣,擔憂點從住址信息、財產安全到基因信息,這也是原文作者利用的公衆心理。

讓筆者比較疑惑的是,各大主流媒體也並沒有深入探究而隨意轉載。究其原因,領域專業性較強,整個行業還在初期階段,大衆甚至媒體記者對基因產業知之甚少。沒有了解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才容易風聲鶴唳,而恐慌是會傳染的。

以文中所針對的14萬無創產前爲例,不爲人知的是,在基因檢測的應用中,中國的無創產前應用已經成熟到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的水平。

2014年6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創新技術審評機制批准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應用,目前已經超過幾百萬例,在一二線城市醫院中普及,有些積極的地方政府作爲惠民政策納入醫保。

無創產前是一項主要用於檢測胎兒唐氏綜合徵等三大染色體疾病的基因檢測篩查。相對於傳統的羊水穿刺,採取體外抽血的方式,相對無創,所以普及速度非常快。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

關於個人隱私問題,目前的無創產前基本上都要簽署《知情同意書》,基因檢測公司內部會設有專門的倫理審查機構或人員進行自查,同時也受我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約束。

如果非常介意,還是要仔細閱讀充分理解《知情同意書》。當然,除了在醫院採集的樣本,目前大多數娛樂性質的基因檢測是不需要實名的,只是檢測結果不能用於臨牀診斷。

再者,仔細閱讀《知情同意書》中是否有用於科學研究章節,在醫院採集的樣本,受檢者應該可以自願授權是否接受樣本用於科學研究。如果介意,還要詳細向醫生或相關人員諮詢。

科研主要用於羣體分析,大數據的魅力就在於樣本量越大,規律浮現的越明顯,越有利於提高技術水平,及時更新個人體驗,形成良性循環。

這種羣體分析與社交軟件裏面的用戶行爲分析本質類似,終端會分析你經常瀏覽的網頁推送你感興趣的新聞,提供更好的產品,提升用戶體驗。就比如在14萬無創產前的研究就發現了能生雙胞胎的基因,我就迫不及待的檢測了下,雖然遺憾地發現我沒有,但也送了一口氣,畢竟一次懷兩個也挺累的。

所以客戶知情及個人隱私問題,每個人視要自己的接受程度而選擇。

華大基因14萬無創產前文章揭祕雙胞胎基因NRG1

我們再來看開篇提到的後兩個問題,科技部的決策涉及到國家安全,不單單是信息泄露,更多還有生物攻等等。

早在2015年,國家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修正了法案,進行嚴格調整,堵住外資機構利用國內公司收集遺傳資源的漏洞,同年對行業內公司進行全面檢查,只是當時的基因檢測公司還並不多。

科技部網站2015年關於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的公示

那麼早已經存在於官網上的處罰內容爲什麼10月24日才公開?科技部公開的所有處罰中,全部都是人類遺傳資源方面,是否暗示國家在密切關注以及監控着這個行業的發展呢?是否是在給行業內的先行者們拉響警鐘,敦促提高國家安全意識?

無獨有偶,10月初,發表在頂級科研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權威文章,德法科學家質疑美國軍方的研究機構正在開發一種潛在的生物武器,它通過利用昆蟲傳播經過基因修飾的病毒,從而讓這些植物更具抵抗性。當然該技術能讓植物更具抵抗性,也同樣能讓植物更輕易死掉。而當昆蟲或者微生物這麼小的東西,一旦引入農民的田間,清除它們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關於樣本出入境的問題,確實需要國家嚴格管控,基因技術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生物武器已不是天方夜譚。

10月30日,海關總署、科技部公開發布關於實施《人類遺傳資源材料出口、出境證明》聯網覈查的公告(2018年第153號)。

海關總署官網關於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的公告

再說兩句關於與國外的科學家合作發表論文這個問題,互相交流科研想法和思路,在科研界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只要沒有原始樣本和原始數據的出入境不必大驚小怪,這方面監管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夠解決的範疇。我們能看的到的是,國家已經在採取措施密切地監管這個行業了。

對於原文帶來的質疑和恐慌,我不願妄加評論,新技術的革新總是飽含質疑和恐慌,這是規律。技術先行於規則,問題出現後纔有法律法規這也是必然。然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從新技術研發到推廣到大衆的時間太短,百姓甚至國家都來不及發現瞭解就直面危險本身。

我們需要做的,是跟上科技進步的節奏,全面的瞭解這項技術,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研發機構不斷創新,引領技術的方向,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纔有話語權。企業需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縮小信息不對稱,遵守商業道德,避免觸犯國家安全紅線。監管部門與科研單位和企業良性溝通及時反饋,未雨綢繆再謹慎都不爲過,爭取走在技術前面,完善行業法案,保護國家和人民安全。

願基因科技真正惠普大衆。

歡迎關注簡基因,致力於讓基因科技脫離“高級趣味”,簡單接地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