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連翹、赤小豆

兩藥合用清熱解毒利溼的功效倍增,入血分而清血分溼熱。

2.赤小豆、當歸

兩藥合用活血利水的功效顯著,主要用於血分溼熱者。

3.橘皮、竹茹

兩者伍用,一溫一寒,溫清相濟,和胃降逆。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不調、賽熱相雜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呃逆及妊娠惡阻等症。

4.土茯苓、忍冬藤

兩藥合用,土茯苓善治溼熱毒邪和除溼通絡之功,忍冬藤清熱解毒,理氣行滯,通絡止痛。常用於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等屬溼熱毒邪蘊結不解者。

5.旋覆花、茜草

旋覆花善通肝絡而行氣,茜草活血化瘀。

6.雞骨草、鳳尾草、垂盆草

三藥相配,清熱利溼之功倍增,主要用於治療肝炎轉氨酶增高者。

7.豨薟草、茜草

溼熱黃疸。

8.地膚子、白鮮皮

兩藥相伍,善清溼熱,祛風止癢,常用治皮膚瘙癢諸疾,但伍師用之於溼痰咳嗽咽癢則咳者。

9.鬱金、枇杷葉

二藥相合,取鬱金善於理氣開鬱和枇杷葉下氣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胸悶之因於痰溼氣滯者。伍師常將其與銀翹馬勃散、茯苓杏仁草湯合用。

10.杜仲、桑寄生

二者相須爲用,共奏祛風溼、補肝腎之功。臨牀上用於肝腎不足兼風溼痹着引起的腰痠腰痛等症。

11.防風、威靈仙

威靈仙,性猛急,善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二藥合用,祛風除溼、止痹痛的療效倍增。

12.薑黃、海桐皮

一爲血藥,一爲風藥,故祛風除溼、活血通經止痛作用倍增。

13.豨薟草、海桐皮

二藥相伍,祛風除溼,舒筋活絡功效顯著。

14.豨薟草、蔓荊子

兩藥相伍,取其祛風除溼之功效及升散、走竄開泄之特性。常用於治療溼邪上蒙清竅之頭昏如裹及溼邪痹阻經脈之全身骨節沉重疼痛。

15.半夏、秫米

有通有補、有升有降,共成補虛瀉實、溝通陰陽、和利營衛之功。

16.牡蠣、澤瀉

用於治療溼熱內蘊所致之自汗盜汗。

17.百合、滑石

二味合用滋陰潤肺,清熱利尿,調絡脈於周身,引內外之熱氣,悉從小便出矣。常用於心肺陰虛之神經衰弱,兼小便不利者。

18.蘆根、滑石

溼熱傷陰者。

19.血分溼熱與氣分溼熱鑑別一覽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