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BAU小組面對此案件一籌莫展時,小組的天才成員Reid在電腦前反覆觀看嫌疑人Adam和其中一位受害者爭執的錄像,在錄像中Adam一開始小心翼翼惶恐不安,接着整個身體語言都發生了改變。這個發現讓BAU小組產生了新的想法:該嫌疑犯很可能患有人格分裂症。

週六〡原創文章

1974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成立了行爲科學部門來研究連環殺手;該部門利用了犯罪心理學中很重要的犯罪側寫(Profiling)技術來找到兇手。

犯罪側寫的專業人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結合犯罪現場分析、法醫心理學和行爲科學,對犯罪行爲進行調查和描繪,從而抓獲真兇。

▲《犯罪心理》片頭

其中,美劇《犯罪心理》更是延續了這一趨勢,探索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描述來破案,在2005年至今的14年中,已經持續播出至14季。

本文有劇透,介意者慎讀。

這次BAU小組接到的案件是在一個度假賓館裏接連發生的三次命案。

受害者皆是身材強壯的男人,在他們死前曾被捆綁而且是在被性侵後窒息死亡。

在男性強姦中,嫌疑人並不一定是同性戀。

因爲對於強姦者來說,性偏好與犯罪行爲之間的關係,其實並沒有施暴者在這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力量還有支配地位重要。

也就是說,不論男女,不論取向,在強姦案中,有時力量與掌控心理纔是最重要的動機。

隨着對案件的調查,BAU小組認爲此次案件是團伙作案,一男一女。

BAU小組鎖定酒店員工Adam爲重點調查對象,並對其迅速展開調查。

他們發現Adam的一生極爲悲慘,從小生活在母親經常被家暴的環境中。

▲嫌疑犯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中。

而五歲時,Adam的母親突然死亡,自己也成爲了被家暴的對象。

▲BAU對嫌疑犯做了詳細的背景調查。

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審問Adam和另一位嫌疑人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甚至謊言測試結果也一無所獲,因此不得不將他釋放。

在BAU小組面對此案件一籌莫展時,小組的天才成員Reid在電腦前反覆觀看嫌疑人Adam和其中一位受害者爭執的錄像,在錄像中Adam一開始小心翼翼惶恐不安,接着整個身體語言都發生了改變。

在Adam離開審訊室時,Reid又一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人的Adam。

▲嫌疑犯被審訊時

▲嫌疑犯離開時

這個發現讓BAU小組產生了新的想法:該嫌疑犯很可能患有人格分裂症。

近幾年隨着與心理學相關的影視越來越多,人們對於人格分裂症這個詞其實並不陌生;早年的《致命ID》和近年的《分裂》都可以視爲代表作。

早期名爲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該心理疾病,經過更嚴謹的定義與修改,現在的正確說法爲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也就是業內簡稱的DID,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或多種非常不同的人格。

人格分裂者的行爲差異,無法以常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爲來解釋;也就是說,每個人格有其個別的姓名、記憶、特質及行爲方式。

通常本身的人主格並不知曉另一個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現的人格則對主人格有相當的瞭解;新人格的特質通常與原人格特質差異大,如原人格是害羞、壓抑的,新人格則可能是開放、外向的。

至於本次案件中,Adam到底分離出的另一個人格是怎麼樣的?我將這個犯罪側寫過程留給你親自去看。

《犯罪心理》第四季第20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