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民是被動烙上的身份,

將來,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

“身份農民”與“職業農民”的差別還在於,

前者只能勉強養家餬口,

後者可奔小康,還能致富。

是不是感覺未來很美好?

近日,我國首次公開發布《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這份近40萬字的報告究竟有哪些亮點?你是新時代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嗎?新型職業農民能獲得哪些政策紅利?小農菌這就爲你劃重點,奉上滿滿的乾貨!

總體情況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呈現“五高”特點

1.來源多元化程度高。40.6%的新型職業農民爲務工返鄉人員、退伍軍人、科技研發推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新生力量。

2.規模化經營程度高。51.6%的新型職業農民銷售農產品總額達到10萬元以上,31.2%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土地經營規模超過100畝。

3.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高。70%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實現了畜禽糞便、秸稈和農膜的資源化利用。

4.互聯網利用程度高。70%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手機進行農業生產銷售。

5.農業經營純收入比較高。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的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達到2.78萬元,27.7%的新型職業農民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個數據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狀

1500萬

報告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佔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總量的4.78%。截至2017年,培育工程已擴大到全國2000多個農業縣(團、場)。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啓動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育試點等。

54.3%

45歲及以下的新型職業農民佔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職業農民佔30.34%,較以往均有所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年齡結構正在優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這意味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質量也顯著提升。

324個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6個省的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或聯盟數量達到324個,49.69%的新型職業農民或加入農民合作社,或與農業企業建立聯繫,組織化程度逐步提升。

68.7%

報告顯示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發揮十分明顯。68.79%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平均每個新型職業農民帶動30戶農民。

7.5%

從統計結果來看,僅有7.5%的新型職業農民獲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5.5%的新型職業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認定;21.1%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接受學歷教育;11.1%的新型職業農民享受到規模經營補貼;在有金融貸款需求的農民中,僅有12.3%的新型職業農民貸款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兩大方面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存在隱憂

發展地區間存在一定差距

東部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程度較高,其次是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影響地區之間差異的指標主要有新型職業農民數量、生產經營狀況和經濟收入等。

與新時代新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表現在促進職業農民全面發展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鄉村振興“缺人”現象仍比較嚴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內容、方式和課程體系等與需求還不相適應,農業比較效益較低、風險較大,讓農民真正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任重道遠。

五大觀點

探討新型職業農民未來發展方向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比超過35%。自2014年起,我國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5年累計投入70.9億元。與此同時,各地紛紛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投入力度,爲培育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新型職業農民未來發展方向。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

讓農民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農民種地不僅是爲了生存、喫飯,而是把農業當成工作。過去農民是身份,生下來父母如果是農民、戶口是農民,你就是農民。現在要把農民概念迴歸職業概念,讓農民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希望把“農民”這個稱謂從身份稱謂迴歸職業稱謂。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會成爲稀缺之地。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

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體規模已超過2000萬,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佔75%以上。新時代新任務,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在保證糧食安全、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重要骨幹引領作用。

農業農村部正在研究職業農民制度框架體系。要探索建立職業資格認定體系,推行職業能力水平分級認定評價。大力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和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同時,要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注重典型示範引領。今後每年要繼續開展“全國十佳農民”和“全國百名傑出職業農民”的遴選與資助,講好職業農民創業興業故事,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前校長柯炳生

擴大農業類高等院校招生比例。近20年來,農學類本科招生數量增長1倍,本科招生從3萬多人增加到6.7萬人,專科類從不到2萬人增加到6萬人,絕對數量增加很快。但是,農學類在整個本科生的招生比例中是大幅下降的,20年前農學專業的學生佔6%,而現在只有1.7%。這1.7%是遠遠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民的職業培訓任務極其艱鉅。

建議:加強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增加農業院校的招生指標,加強農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建設投入。各級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應當帶頭,不能每年只增加百分之幾,而應該增加好幾倍,用於這方面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部長葉興慶

重視“三鄉”人才迴流農村。新農人最有可能從什麼地方成長出來?有研究報告對現在的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做過研究,發現其中大概60%的人曾經在外面打過工,或者是在外面上過大學。當然還有些人曾經當過農技推廣人員、企業管理人員。

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啓示——未來我們培訓的重點要投向哪裏?一方面當然是還在沉澱在農村裏的農民,佔總人口數量的27%,大約還有2億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能夠成長爲新型職業農民。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我們寄予厚望的新農人,恐怕還要拓展思維,就是所謂的“三鄉”人才,即返鄉、回鄉、下鄉人才。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書記杭大鵬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未來3-5年,我國職業農民制度將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結構將更加優化,素質將不斷提升,發展將更爲協調,新型職業農民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人才支撐作用。而隨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的啓動,新型職業農民將在職業資格認定、學歷教育、政策扶持等方面獲得較大提升空間。

編者語:

未來農業應該具備更高的科技、更高的產出效率,而不是土裏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模式。農友們需要不斷學習,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更需要了解農業的發展趨勢,對未來有所規劃。讓農民成爲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億萬農人共同努力。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6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您希望免費領取價值168元長白山人蔘嗎?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 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隨着新媒體的出現。中國農業新聞網又理所當然擁有了中國農業新聞網騰訊公衆號,中國農業新聞網百度直達號,百家號以及各主要網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應、知乎等註冊用戶均屬於中國農業新聞網。頭條號中的“農業新聞”即是中國農業新聞網傾心打造的,便於搜索和關注的頭條號。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8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爲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爲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