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鼓勵你“素質教育”,要“靜待花開“,“給孩子自由和快樂”?或者“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有幾個是大學畢業”?如果你以爲這就是新時代教育孩子的準則,那你就徹底被坑了。

現代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反對體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自由,這些表面上看來先進的教育理念,好像沒沒什麼錯。但是爲什麼學校里老師越來越苦惱,社會上的“熊孩子”越來越多?其實這就是對孩子過分包容和遷就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幾篇所謂的雞湯,看看你是不是也喝過。

素質教育?先看你是不是貴族

我不知道素質教育這個提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但早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個詞了。

素質教育的常見定義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知識能力、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諸方面素質爲目標的教育模式。

雖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不是一對反義詞,但我們真正理解了素質教育的內涵了嗎?我們是不是正在或者是曾經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看待的?

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素質教育其實就是除了考試的分數之外,還應當讓孩子有文藝特長,於是逼着孩子在週末去學鋼琴、學舞蹈、學聲樂、學二胡、學畫畫、學足球……

嘴上說着“爲了提高孩子的文體素質”,但捫心自問,這裏面其實有沒有也含有那麼一絲應試功利的算計——學好了高考可以加分,或者孩子萬一文化成績不好還可以走特長生的路子。

也有家長說,我什麼算計和功利都沒有,我單純的就是覺得考試分數不能代表什麼,我不屑於讓我的孩子參加那麼殘酷和low逼的競爭,我要給他/她一個快樂的童年。

或許童年是快樂了,那麼青年、中年、老年呢?他/她的這一份快樂可以持續嗎?我又不得不說一個階層固化的沉重話題。

投胎是個技術活兒。對於有的人來說,確實是生下來就不需要去擠千軍萬馬擠破頭的那座獨木橋。

他可以生於豪商之門,子承父業學會經商運營之道便能把家業發揚光大一生衣食無憂;

他也可以生於普通之家,但他必須擁有遠超常人的悟性和能力,也必須有着“站在風口上的豬”那樣的敏銳或運氣,白手起家發家致富……

但對於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普通人呢?我姑且不提出生在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們,考上一個好大學對他的人生乃至於對他的家族的命運到底意味着什麼?

我只說對於像我們這樣生在尋常人家、並非天賦異稟的普通大衆,除了在高考以及人生旅程中的一各個考場上殺出一條血路,還能有多少其他的選項?

對於當年的我們,找個好工作不是最現實、最迫切的需要嗎?而要找到這樣的工作,學歷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標籤。

十年前看過一部日劇《女王的教室》,說的是日本社會的情況,且看這一段臺詞:

老師:愚蠢和懶惰的人將會苦於差別待遇和不公平,聰明努力的人將享有各種特權度過充實的人生,這就是社會。你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多少人過着人們羨慕的生活,知道嗎?只有僅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過上幸福生活。這個班上有 24 個學生,也就是說,將來能過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兩個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發著牢騷生活着。如果你們想成爲那 6% 的話,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取得好成績,考個好大學。

學生:我覺得不是隻有進個好大學纔是幸福的人生啊,還有運動、音樂什麼的。

老師:靠運動、藝術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從小就接受一流老師們的英才教育,頭懸樑椎剌股地努力着。你們這些凡人可以嗎?

是的,用數據說話,冷靜而理性,現實得可怕。

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必須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的真實。

有媒體曾經對考上名校的衡水中學學生進行回訪,結果幾乎100%的學生都表示,如果讓他們再做選擇,還是會去這所學校,因爲他們覺得,對於他們這些偏遠鄉村的孩子來說,想要離開鄉土走得更好,只有走這一條路,沒有別的更好選擇。

首先要活下去,然後努力活得好,最後纔是活得有尊嚴。

高分低能?放大個案毫無意義

“高分低能”這個詞幾乎是伴隨着“素質教育”一起出現的。

人們總是覺得獲得高分的人往往都是隻懂得傻讀書的書呆子,人們總是願意相信學霸們在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創新創造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新聞媒體迎合着這種“喫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阿Q心理,時不時地爆出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的魏永康、14歲考入瀋陽工業大學的王思涵等學霸因爲生活能力實在太差而被迫退學的新聞。

有一個事實被大家忽略了:在“史上最難就業年”說法出現的2013年,中科大少年班理科實驗二班的畢業生,其中一半的人已經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即將留學深造,另外一半人已經確定在國內名校或科研院所繼續深造,追蹤統計顯示,他們的前輩學長們,九成以上獲得名校的博士、碩士學位,七成以上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等高大上的領域,多人已成爲國際頂尖科學家。

有人會不服了——現在是“雙創”時代,學霸們的“錢途”又如何呢?

1980年至2016年,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總額達171億,約佔中國大學接收社會捐贈總額的31%,全國共有30所高校突破1億,躋身校友捐贈“億元俱樂部”。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校友捐款超10億,躋身中國大學校友捐贈“十億俱樂部”。

手裏沒錢,何來這種飲水思源的慷慨捐贈?

上表的數據雖然稍有陳舊,但反映出的趨勢和規律大抵是科學的——越是頂尖的大學,所產生的富豪越多。

誠然,曾經出現過一種現象,或者這種現象現在依然存在着——“成績一等的替人打工,成績二等的當上老闆”,還流傳着“造原子彈的,比不過賣茶葉蛋的”。

這只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成爲成功人士的概率,是100個碩士高還是100個小學生高?爲什麼現實生活中考公務員、進央企等所謂“好工作”,學歷條件都是“硬一杯”?

別被忽悠了,不要低估這個社會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們,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控以及未來趨勢的預測,怎麼可能在你我之下?不承認這種差別,實際上是一種變種的“反智主義”,是一種新時代的“讀書無用論”。

當老闆也有很多種類型,有的確實是志存高遠不甘平庸,有的卻實是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對前者,我們稱之爲“創業”;對後者,我們稱之爲“謀生”。

對於學霸們來說,諳熟歷史、瞭解人性,反應快、想得深,讀懂各種明裏暗裏的信息只在須臾之間,有必要爲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而擔憂?

對於學霸們來說,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通過會洗衣服、會做飯來體現,霍金的身體除了腦子能動其他哪裏都不能動,但也阻止不了他成爲當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一切的創新和創造都是在“巨人的肩上”稍稍墊了一下腳尖而已,連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都有問題的人能作出劃時代的創新?現在可不是拍腦袋搞發明的時代了。

學霸們,始於高分,但並非止於高分。高分只是一個起點,讓他們能夠傲立於人生之巔,可以在更高的人生維度上,輕而易舉地碾壓我等學渣。

快樂學習?小心被冷雞湯嗆着

這世間的事情,可以想一下。大凡快樂的,多半是有害的;大凡痛苦的,多半是有益的。

睡覺天天睡到自然醒快樂不?想喫什麼就敞開肚子胡喫海塞快樂不?熬夜喝酒泡吧上網打遊戲快樂不?

可爲什麼我們不敢放縱自己追求這種快樂呢?

因爲這是有害的,這種一時的所謂“快樂”必然導致更多更大更長時間的不快樂。快樂學習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炒作過度的僞命題。

學習是一項非常艱苦的腦力勞動,既講究量的積累,又需要質的突破,既要思路開闊,又要強迫症一般的仔細認真。

學習的結果獲得了正向的反饋,無疑是快樂的,但追求正向成果的過程,則多半是不那麼快樂的。如果過程是快樂的,那麼我便有理由懷疑它的效率。

我的女兒正在上一個不太便宜的幼兒英語學習班,每週上一節課,由外國人老師帶着他們做半天的各種小遊戲,順便學習幾句會話和幾個單詞。說實話,如果是自己在家教,我用“痛苦”的辦法一個小時就能教會這些。

小學的時候,我經常暗地裏嘲笑我的同桌。我們成績其實差不多,都在班上排在3-5名的樣子,但家裏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她比我刻苦用功十倍。

只要做完了家庭作業,每天晚上我都可以出去玩。在暑假寒假,我只需要用一兩個星期趕完假期作業,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哈起耍”。

但我的這位同桌則相當“不快樂”。平時從來沒有見她下樓到大院裏來和小夥伴們玩過,暑假寒假的時候,走過她家門前,總是聽到裏面在播放英語聽力。

後來的差距越拉越大:

從子弟校初中畢業之後,她考上了市裏最好的重點高中,我只考上了一個區重點;高中畢業,全面發展的她順理成章地考上了北京的重點本科醫科大學,而由着自己興趣學習嚴重偏科的我只考上了市內的一般本科師範大學;上了大學,她也依然以嚴格地自律堅持學習,碩士博士一直讀上去,公派出國,現在在美帝最頂尖的傳染病疫苗實驗室做科研,說不定哪天就獲得重大突破足以“兼濟天下、造福蒼生”了,而我上大學也依然吊兒郎當,邊玩邊讀,在工作之後纔讀了個同力申碩的碩士學位,現在給國企打工,也就只能“修身齊家以慰平生”了。

有人說,你也不錯啊,參軍、教書、出書,人生經歷非常豐富,還年紀輕輕就當上國企老總,有兒有女家庭幸福,又有什麼不滿足的?其實我不是不滿足,而是後悔自己不夠努力,明明能夠成爲更好的自己,在自控力不強的情況下怎麼沒有遇到衡水中學這樣“變態”的學校來壓榨壓榨自己的潛力呢?

“在今天這個社會,只有高考是最公平的東西。”

“每日三思:我來學校做什麼?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今天做得怎樣?”

“閉上眼睛就睡,睜開眼睛就學。”

“找到差距是一種水平,承認差距是一種氣度,縮小差距是一種能力。”

“如果能在這個煉獄裏生活下去,以後走到社會,走到哪裏都可以適應。”

在該奮鬥的年紀奮鬥,別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你的孩子纔能有不一樣的未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