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年的特殊經歷使朱棣更勝於建文帝朱允炆,他使明朝達到最強盛

朱棣畫像

即位後,朱棣通過以下措施治理好了國家。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爲正使,王景弘爲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

<div><p>明成祖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即位,年號“永樂”。早年的經歷,成就了一位皇帝。朱棣親眼目睹了其父打江山的艱辛,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又深深的瞭解了民間疾苦和人情世故。朱元璋於1376年到1380年之間將幾個皇子送到了鳳陽老家,讓他們過上了民間的生活。這段時間,朱棣看到了與宮廷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是建文帝所不能比的。朱元璋的家教也是十分成功的,他告誡諸位皇子“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正是這些特殊的經歷和教育,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皇帝。朱棣智勇雙全,雄才大略。爲燕王之時就作戰英勇,曾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朱棣39歲起兵爭奪皇位,42歲當上了皇帝,64歲去世。在他爲帝的22年時間裏,明朝內治外平,國泰民安,史稱“永樂盛世”。</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4ff9f02152947499acc73bf150dd5d0" img_width="410" img_height="240" alt="早年的特殊經歷使朱棣更勝於建文帝朱允炆,他使明朝達到最強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朱棣畫像</p></div><p><strong>即位後,朱棣通過以下措施治理好了國家。</strong></p><p>第一、整頓吏治。事實證明,在任何時候,吏治都是一個政權能否長治久安最根本的保障。建文帝聽從他所謂的恩師們的建議,廢除了朱元璋時期對貪官污吏的嚴刑酷法,這不僅敗壞了官場,同時也使建文帝失去了對官員們的控制力。這使皇帝無威,很多官員在”靖難之役“時義無反顧的倒向了朱棣,所以建文帝敗給了朱棣。而朱棣恢復了建文帝所廢除的太祖的嚴刑酷法。想想朱元璋嚴刑懲腐都不能徹底治住貪腐,所以朱棣恢復整治吏治的嚴刑酷法對於政治的清明、老百姓的生計那是非常必要的了。</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04d80b6c65a4a20b05bfef476f3f5c8" img_width="320" img_height="240" alt="早年的特殊經歷使朱棣更勝於建文帝朱允炆,他使明朝達到最強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影視劇中的朱棣</p></div><p>朱棣還完善了文官制度,建立了內閣制度。永樂初年選翰林院庶吉士進入宮中幫皇帝處理奏摺,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規則,內閣官員品級不高,權力來源於皇帝的信任,便於控制。朱棣十分重視對官員的監察,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又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p><p>朱棣在加強對官員監控的同時,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又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士人,還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之風,這些措施爲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和思想基礎。其中的典型事例是編修《永樂大典》,朱棣命解縉等人組織編修,被譽爲古代類書之冠。《永樂大典》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這就保留了原書原貌,具有更大的學術價值。</p><p>第二、削藩。永樂初,朱棣爲了安撫諸王,同時爲了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但當其皇位鞏固後,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爲庶人;削遼王護衛。</p><p>遷都北京。永樂元年,下詔以北平爲北京,改北平府爲順天府。永樂五年五月始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發出立足北方的信號。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紫禁城。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完成。朱棣遷都北京再次顯示了其雄才大略,此時中國的經濟中心雖已南移,但北京對於鎮守北方,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北方對南方的統治,歷史一再顯示出是那樣的牢固。其中原因很多,此不細述。</p><p>第三、他恢復了建文帝減輕的江浙一帶的極重的田賦。中國古代,從宋代開始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建文帝減輕對江南地區的田賦,使明朝財政收入大減,富的地方不收稅,窮的地方必然得多收稅,因爲國家的開支有增無減,但窮的地方不只收不起稅還必然激起民變(因爲窮)。對於建文朝來說,減稅帶來最直接的後果是在與朱棣的戰爭中失去了雄厚的財力支持。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建文帝不懂得這一點,軍隊怎能取勝?朱棣恢復對江南的重稅,使政府有了雄厚的財源,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五徵蒙古、七下西洋、平安南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進行。</p><p>明成祖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元年(1403)八月,選直隸﹑應天﹑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布政司三千殷實大戶實北京,附籍京師﹑宛平﹑大興,設廂管理,稱廂戶或廂民。遷徙富民的措施嚴重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被遷徙的富民被剝奪財富,寄籍京師,淪爲廂民,失去原來的政治﹑社會地位。這對鞏固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重要作用。</p><p>朱棣爲保證北京的糧食與各項物資的供應,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促進了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p><p>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深知人民生有所養、都能喫上飯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峯。</p><p>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而當時的民戶不足一千萬戶,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峯23450000石。稅糧加軍屯的收入以當時五千多萬人口計算,人均超過一石。</p><p><strong>治理好內政爲大明朝的威振天下奠定了基礎。他以明朝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北征蒙古、東平倭寇,南征安南,派鄭和數下西洋,威振海內,“萬國來朝”。</strong></p><p><strong>對蒙古</strong>,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在朱棣征伐蒙古的同時,他還派使團帶着禮物邀請蒙古人在納貢制度下進行貿易。這種貿易爲明朝騎兵提供馬匹的來源,保證了明朝軍隊的強大。可惜隨着和平日久,中原王朝軍隊的戰鬥力在逐漸的衰弱,二百多年後又敗給了北方好戰的遊牧民族。</p><p><strong>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strong>,朱棣建立了奴兒干都司(治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干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爲指揮同知等職。明朝即以此爲基礎,逐漸在<strong>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strong>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爲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爲指揮僉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起日本海,幷包括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抵外興安嶺。</p><p>對女真各部,朱棣把滿州諸女真部落納入納貢制度之中。女真諸部落包括定居在<strong>鴨綠江</strong>西北和<strong>長白山</strong>之南的建州和毛憐部落;住在<strong>松花江</strong>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務農的海西女真;沿<strong>鴨綠江</strong>和<strong>烏蘇里江</strong>靠漁獵爲生的好戰的生女真。朱棣通過一系列手段,使滿洲擺脫朝鮮的支配。1403年,朱棣開始派一個使團對建州女真的統治者阿哈出以進行籠絡,12月,朱棣在建州設一女真衛,並賜官印以及錢鈔、絲綢、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禮物給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個衛在女真建立。朱棣在位時期,在滿州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以確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納貢貿易的順利進行。許多得到官銜、官品和貿易特權的女真部落領袖放棄了與朝鮮的關係,朝貢明朝。</p><p><strong>南征安南。安南古稱交趾,自秦末趙佗率五十萬秦軍立國,</strong>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獨立成國。元代再次歸入中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脫離元朝,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其歸服,但國相黎季犛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朱棣改安南爲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標誌着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p><p><strong>望海堝大捷,東平倭寇。</strong>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爲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臺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堝發生戰爭,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p><p><strong>對西藏。</strong>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文都千戶家族成爲當地的藏族首領。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朱棣還向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發出邀請,1413年宗喀巴派他的弟子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釋迦也失從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後帶了豐厚的禮物回藏。其他西藏的宗教領袖也受到明成祖的邀請並與之發生聯繫。</p><p><strong>對朝鮮。</strong>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他登基之事。11月,李芳遠派使者嚮明朝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1403年,朝鮮派使團嚮明朝求取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標誌着定期朝貢的開始。朝鮮進貢人蔘、漆器、豹和海豹皮,除此還要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明朝賜給朝鮮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還授予朝鮮王及其太子以榮譽的稱號。</p><p><strong>對日本。</strong>1380年,朱元璋懷疑胡惟庸勾結倭寇謀反而中斷與日本的來往。1399年,足利將軍三世義滿(1358—1408年)在西日本建立起權威,他派一個使團帶了一封頌揚的信件和貢品朝見建文帝,使團受到良好的接待。義滿的第二個使團在1403年再次來到南京,在隨帶的信中,將軍自稱“臣日本王”。</p><p><strong>鄭和下西洋。</strong>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爲正使,王景弘爲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鄭和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p><p><strong>萬國來朝。</strong>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衆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很多國家臣服於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1405年,由於貢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於京師設會同館以接待國賓。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此後的永樂一朝中,先後有四位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中華大地。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a01614bc83b409892d544ff88679541" img_width="379" img_height="240" alt="早年的特殊經歷使朱棣更勝於建文帝朱允炆,他使明朝達到最強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萬國來朝</p></div></di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