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又添一名新成员:共享员工。

这场持续了近一个月的全国范围内的“大隔离”,短暂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企业之间也不得不各自开始“自救”,一方面是餐饮等企业停业造成的人员溢出,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造成的商超外卖行业人员紧张。

对于员工来说,当下必须找到新工作来维持收入。

“临时工”换皮?

剖析一番共享员工的工作模式,这种业态其实并不新颖。

所谓“共享员工”,特指员工在与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经过公司的协调与安排,去到另一家公司工作。

简单来说,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本来他是餐饮业配餐员,现在成了超市配货员,被暂时歇业的公司叫去补齐新的用工缺口——也就多了一个临时兼职的机会。

同时,企业提供给共享员工的也多是门槛低、易上手的基本岗位,盒马只需要给员工进行短时间的培训便可上岗。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明白了,脱下共享员工的“马甲”,其实就是临时工嘛!

但仔细说来,两者看起来像一回事,根本上还是不同的。

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工”有可能是劳动关系,有可能是非全日制关系,也有可能是劳务合作,但“共享员工”至少涉及三方:人员共享方、人员使用方以及员工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待遇方面,临时工多按照小时或上岗天数结算酬劳,无底薪;但共享员工却多了一重保障,有员工透露原企业保证了70%左右的基本工资,共享方则提供不少于30%的兼职工资,

相比之下,“共享员工”更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员借用与服务外包,还真没有临时工那么单纯。

员工归位,“共享”难长久

面对疫情,不少企业(尤其是线下产业)都选择了降薪、暂时歇业来渡过难关,眼前有新的出路对收入减少的员工来说自然是好事一件。

保持了员工短时间的收入稳定,也就稳定了“军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企业恢复经营也有一定的好处。

共享员工与其说是一种新兴业态,倒不如说这只是疫情当前各企业的“应急反应”,一旦疫情过去,员工自然要回到原公司继续上班,一切如旧。

不过仍有许多行业会继续“共享”下去,比如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但也仅局限在同行业之间,“跨界共享”长期很难实现。

以外卖为例,若快递小哥去跨界去送外卖,受到行业间工资差异影响,很有可能出现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情况。

另外,其他行业若来送快递,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才能正常上岗,过程较为繁琐。

可见,共享员工有着天然的局限性。不过,通过这次危机,不少传统企业终于开始了灵活用工的实验,日后除了“共享员工”,包括非全日制用工、远程在线办公、弹性工作制等方案,都可以研究实行起来,为未来办公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对于员工来说,此次疫情也让其尝到了“被共享”“被自由”等多种办公滋味,究竟哪一个才是我们真正适合的办公模式,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