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這輪疫情暴發時口罩和防護服出現瞭如此大的缺口,凸顯出我國在應對長時間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過度依賴日常醫療物資儲備,而生產企業信息不完善、應急需求信息不透明等生產儲備不健全的問題。同時,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在疫情之下出現醫療物資的短缺也說明我國在應對長時間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過度依賴日常醫療物資儲備,而生產企業信息不完善、應急需求信息不透明等生產儲備不健全的問題。

(原標題:起底政府應急物資收儲機制:放心增產,口罩有兜底!)

爲了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應急物資供應,鼓勵企業擴大生產,政府兜底採購收儲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從收儲制度來說,此次對醫療物資的收儲與以往對農產品等的以調節價格主導的逆向收儲不同,是基於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判斷,而採取的應急性和前瞻性的保障措施。

同時,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在疫情之下出現醫療物資的短缺也說明我國在應對長時間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過度依賴日常醫療物資儲備,而生產企業信息不完善、應急需求信息不透明等生產儲備不健全的問題。

政府兜底採購收儲醫療物資

2月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求全力抓好重點醫療防控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對企業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控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

隨後的2月9日,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發揮政府儲備作用支持應對疫情緊缺物資增產增供的通知》(下稱《通知》),發佈《政府兜底採購收儲的產品目錄(第一批)》(下稱《產品目錄》))。

首批產品目錄包括醫用防護服 GB19082-2003、N95醫用級防護口罩 GB19083、醫用外科口罩 YY0469-2011、醫用一次性使用口罩、生產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等重要原材料,醫用護目鏡/防護面屏/負壓防護頭罩、醫用隔離衣、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和經衛生健康、藥監部門依程序確認治療有效的藥品和疫苗。

收儲物資由國家統一管理、統一調撥。按現有收儲制度和辦法,《產品目錄》中企業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產品目錄》也將根據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完善,並實施動態管理,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

隨着疫情的擴散,各地的醫療物資需求激增,國家兜底採購收儲,主要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鼓勵擴大產能,解決生產企業的後顧之憂,爲企業喫下“定心丸”。

其中,爲了擴大產能,不少企業跨界生產。天眼查數據顯示,1月以來,全國有超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

作爲直接參與防疫醫療物資生產保障的中央企業,國機集團下屬恆天嘉華非織造有限公司第一時間復工生產,辦理工商變更,將所有產品調整爲醫用衛材原材料無紡布產品,以生產線的極限速度,加緊防護用品原材料無紡布的生產。

恆天嘉華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緊急生產的口罩和防護服全部統一由政府調配,企業全力生產,目前已經開通8條平面醫用外科口罩生產線,並逐步達產量產,日產量達到50萬片以上;積極推進N95口罩生產設備採購工作和抗病毒防護服項目,爭取儘快投產。

《通知》還提出,各省級政府相關部門按照《產品目錄》,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對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的物資收儲實施名單制管理,企業名單由各地區審覈彙總後報國家相關部門。中央企業可由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或直接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強名單信息共享,並做好與有關金融機構等溝通銜接,研究出臺支持政策。

那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這些產能該怎麼辦?工信部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政策要求,將鼓勵相關企業對擴大的產能進行轉產,向市場需求量大的其他類型、標準或型號轉變,在滿足重點醫療物資需要的同時向滿足工業或消費需要轉變。而對轉型生產企業保留適當產能,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出臺在一定期限內予以相應支持的政策措施。

“凡收儲的物資,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檢測認證。不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物資或劣質物資,一律不得收儲。”上述工信部人士稱,國家層面將進一步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銷售企業的督促檢查,堅決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加強履約情況監督,對違法生產不合格產品和嚴重違約的企業,依法嚴肅查處。

進一步優化收儲機制

政府收儲古已有之, 美國、日本等國政府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收儲石油、稀有金屬等戰略資源。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家儲備是基於宏觀調控的制度安排,通過收儲對產品的市場價格和收入分配進行調控,在保證必要物資戰略儲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承擔穩定收儲產品的價格、保障提供戰略資源的農民或相關企業的利益、縮小收入差距等職能。

小麥是我國最早進行收儲的品種,之後國家陸續開啓了玉米、白糖等農產品的收儲,每年收儲的批次不定,一般會逢低收儲,以達到對於農產品逆週期價格調節的作用。

2008年之後,國家開始了對鋁、鋅等有色金屬、稀土等稀有金屬以及天然橡膠等的收儲,收購價一般會高出市場價。比如2008年對於鋁錠的收購價比當時市場現貨價格超出10%左右。

目前來看,我國收儲的品種主要集中在農產品、有色金屬和土地。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兜底收儲主要是基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判斷,而採取的應急性和前瞻性的保障措施,與之前以調節價格主導的逆向收儲不同,此次是以供應保障主導的兜底收儲。

一家生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家調撥實行全流程控制,當天生產的物資統一交由收儲企業進行收儲、運輸,發運後定時調度追蹤運輸物流和到貨簽收的情況,對生產、發運、簽收實行閉環管理,確保疫情防控物資生產調運的全程可控。

工信部向醫用防護服等重點企業派駐了特派員工作組,協調解決企業生產面臨的資質、用工、資金、運輸等問題,督導企業儘快復工復產,挖掘增產潛力。按照重點醫療物資需求和生產企業排產擴產的情況,加強供需對接匹配,科學安排調配計劃,全力保障湖北疫情防控所需。同時,根據疫情發展形勢,對未來一段時間醫療物資需求進行滾動預測,據此倒排產量產能計劃,努力實現疫情防控物資供應能力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將稀缺物資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劉哲表示,目前收儲工作需要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優化收儲機制。比如,在完成收儲保障功能的同時,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不是簡單地進行價格調控,而是激發微觀實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通過技術改造、增加附加值等方式,保障戰略物資的可持續、高質量供給。

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亟須補短板

此次疫情暴發,各地相繼啓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最嚴格的防控措施,但相應的物資儲備保障機制並沒有跟上,多地醫院出現醫療物資庫存告急。

山東省疫控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記者,我國傳染病疫情的醫療物資儲備分爲國家級、省市級等不同級別的儲備,還有各醫院的儲備,但這些儲備往往只能應對一些小規模的疫情,像這次波及面廣、時間長的疫情,日常儲備的物資根本不夠用。尤其是醫院層面,不少醫院資金短缺,更不會在應急儲備上投入太多。

自2003年發生SARS疫情後,醫療物資儲備制度逐步建立起來。2003年印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提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保證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儲備。

2004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儲備防治傳染病的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以備調用。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的《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也提出,要完善物資儲備機制。

國家級應急物資儲備從儲備方式上看可分爲實物儲備、合同儲備和生產儲備三大類。實物儲備是以實物的形式週轉在各級儲存倉庫中,當災害或突發事件發生後可隨時用於應急調配的儲備物資。合同儲備是政府部門與擁有應急資源的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簽訂合同,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後能夠按照合同約定,優先租用、調用這些單位或個人的物資進行應急。生產儲備是對那些能夠生產、轉產或研發應急物資的企業或其他單位,通過簽訂相關協議或合同,保證突發事件發生後能夠按照合同要求迅速生產、轉產或研製應急物資。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約佔全球的50%。而這輪疫情暴發時口罩和防護服出現瞭如此大的缺口,凸顯出我國在應對長時間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過度依賴日常醫療物資儲備,而生產企業信息不完善、應急需求信息不透明等生產儲備不健全的問題。

賽迪智庫安全產業所研究員高宏撰文表示,我國應急物資存儲、採購、調撥、運輸、配發、使用、回收等各環節分別由多部門負責,也是造成此次疫情應急物資供給不足、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應建立起統一高效的綜合管控機構和體系,統一管理日常儲備和應急指揮相關物資保障工作。此次作爲國務院應對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組長單位,工信部承擔起了牽頭組織生產和供給應急物資的責任,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可以對未來健全完善合同儲備和生產儲備模式起到示範作用。

高宏還建議,建立生產儲備的信息化響應機制。通過建立應急物資生產儲備的信息系統,引導具備應急物資生產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加入,完善在應急物資採購、緊急徵用、志願捐助、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等方面建立誠信制度和各類主體信用記錄。在出現突發事件應急需求時,優先採用入圍企業。通過信息系統,提供信息發佈、採購、訂單履行、庫存管理、運輸、配送及驗收等全鏈條信息化服務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