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去欧洲,建筑是一大看点。

从古罗马斗兽场,到巴黎圣母院,从德国新天鹅堡,到布拉格城堡,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无比丰厚的历史往昔,在今天仍散发着光彩。

而处在东欧边缘的波罗的海国家,在几个世纪的发展下,其建筑,既像布拉格一般宏伟多样,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哥特遗风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到十六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常见于欧洲的主座教堂与修道院,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学之中。

(代表作: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圣奥拉夫教堂

圣奥拉夫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哥特建筑兴起的12世纪,尽管尖顶后来曾毁于雷电,至今它仍是塔林老城最高的建筑,也是塔林的地标。

站在老城的Kohtuotsa观景台,俯瞰成片的红色屋顶,眺望圣奥拉夫教堂高耸的尖顶,和远处蔚蓝的波罗的海,想象中世纪时期,从海上归来的游人望见尖顶时的急切心情。

圣安娜教堂

尽管维尔纽斯被称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城市,老城维尔尼亚河畔的圣安娜教堂却更让人记忆深刻。

她被誉为哥特明珠,光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红砖。据说,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圣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

特拉凯湖心城堡

特拉凯城堡是东欧唯一的岛屿城堡,属于早期的哥特风格,它同样由红色的砖石砌成,有着非常坚固的外墙,属于防御工事,在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

乘船慢慢靠近湖心岛,红色的城堡、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在碧水蓝天下,在这里享受一个浪漫的午后,感受立陶宛大公般的惬意自得。

华丽巴洛克

什么是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华丽的装饰和雕刻艺术,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代表作:伦敦圣保罗教堂)

圣约翰教堂

巴洛克风格在16-17世纪初来到了维尔纽斯,使维尔纽斯成为了“东欧巴洛克之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维尔纽斯大学中的圣约翰教堂,其装饰华丽,壁画精美,是巴洛克建筑的典范。更重要的是,教堂的钟楼与维尔纽斯大学的建筑群和谐地融为一体,维尔纽斯大学作为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艺术与学术的氛围铺面而来。

维尔纽斯的另一打开方式,就是乘坐热气球。在晨光中,随着热气球缓缓升起,俯瞰整个巴洛克式的老城。

圣十字教堂

二战结束后,波兰人开始重建华沙,这里85%的建筑都已被纳粹摧毁,他们通过收集来的照片与图纸,以及从废墟中挖出来的残骸,将所有城市建筑都按照14-18世纪的原样重建。

圣十字教堂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肖邦在世时,曾在这座教堂里做过多次祷告。

当时正值波兰亡国之际,肖邦流亡巴黎后,仍然心系祖国,他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乐曲,影响了一代代波兰人,在他去世后,他的姐姐依照他的遗愿,将他的心脏带回了祖国,安放在圣十字教堂的石柱中。

二战时,波兰军人将圣十字教堂作为堡垒,英勇地反抗纳粹军队,然而战士的鲜血洒在了十字架下,教堂也未能幸免,肖邦之心落入德军手中。

战后,出于对肖邦的尊重和对波兰人的愧疚,德国专门举行仪式将心脏放回了教堂。现在的圣十字教堂正是在战后重新修建而成的,肖邦之心也安然沉睡在这片肃穆之中。

新艺术派建筑

什么是新艺术派建筑?

20世纪初,新艺术主义在欧美国家已发展到顶峰,作为一种装饰艺术风格,它主张用新的装饰纹饰来取代旧的程式化图案,喜用流线型曲线,以花卉茎干、波浪、火焰或飘动的头发丝等为图案题材,在建筑中常以铁条为材料,力求使装饰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一种适合工业化时代的建筑美感。

(代表作:西班牙巴特罗公寓,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高迪设计)

而里加拥有800栋新艺术建筑,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漫步阿尔伯特大街,一栋栋新艺术建筑冲击着你的视觉,其中大部分是由俄罗斯建筑师米哈伊尔·爱森斯坦设计的。你可以在其中发现许多有趣的小细节,两个线条冷峻的头部塑像在建筑的顶端左右凝望,非常有名的“尖叫面具”浮雕也能一下抓住你的眼球。

各种人像、动物、花卉的雕刻在墙壁上凸显,他们像一幅巨画,带着奇异的美感与未来感,将新艺术建筑的独特展现地淋漓尽致。

新文艺复兴建筑

什么是新文艺复兴建筑?

新文艺复兴建筑是指十九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灵感来自十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

它的特色包括长而宽的楼梯,亦有来自巴洛克建筑及哥特式建筑的影响。

(代表作:英国沃德斯登庄园)

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

无论哪一个欧洲国家,都一定会有一座歌剧院。

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就代表了乌克兰的剧院水准。

它属于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由才华横溢的乌克兰本土建筑师设计修建,内外装饰华丽精美,展示了19世纪末期的欧洲绘画与雕刻艺术。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顶端的三尊雕像,分别代表了荣耀、诗歌、音乐。

在这座华丽的剧院中欣赏一场演出,拥有一个高雅的夜晚。

建筑见证历史

我们无法将奥斯维辛归结于任何一种建筑风格,它只是一座座简陋的营房,没有任何华丽之处,铁网一圈圈地围绕,将几百万人困在这人间炼狱之中。

走进这里,我们看的不是建筑,而是它承载的惨痛过往。

如今,奥斯维辛一号营与比克瑙二号营已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购票或现场买票排队进去参观。你将看到上万件无人认领的皮包、衣服、鞋子等等,也将看到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浴室”,每场参观都包含了半个小时关于集中营时的影片,这些残酷的故事,都曾发生在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郊区营地中。

走进奥斯维辛,在沉重中感恩和平,也不忘历史之殇。

今年八月,和我们一起,行走在波罗的海国家老城街巷中,从哥特到巴洛克,从新艺术建筑到新文艺复兴建筑,触摸百年的岁月痕迹,感慨建筑的坚固与隽永,也要在战争的遗址与废墟之上,找寻建筑的历史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查看详细行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