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去歐洲,建築是一大看點。

從古羅馬鬥獸場,到巴黎聖母院,從德國新天鵝堡,到布拉格城堡,每一處建築,都蘊含着無比豐厚的歷史往昔,在今天仍散發着光彩。

而處在東歐邊緣的波羅的海國家,在幾個世紀的發展下,其建築,既像布拉格一般宏偉多樣,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格。

哥特遺風

什麼是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峯與末期的建築風格,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到十六世紀。

哥特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常見於歐洲的主座教堂與修道院,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學之中。

(代表作:意大利米蘭大教堂)

聖奧拉夫教堂

聖奧拉夫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始建於哥特建築興起的12世紀,儘管尖頂後來曾毀於雷電,至今它仍是塔林老城最高的建築,也是塔林的地標。

站在老城的Kohtuotsa觀景臺,俯瞰成片的紅色屋頂,眺望聖奧拉夫教堂高聳的尖頂,和遠處蔚藍的波羅的海,想象中世紀時期,從海上歸來的遊人望見尖頂時的急切心情。

聖安娜教堂

儘管維爾紐斯被稱爲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城市,老城維爾尼亞河畔的聖安娜教堂卻更讓人記憶深刻。

她被譽爲哥特明珠,光外牆就用了33種不同形狀的紅磚。據說,拿破崙東征時路過此地,被聖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將它“放在手掌中帶回巴黎”。

特拉凱湖心城堡

特拉凱城堡是東歐唯一的島嶼城堡,屬於早期的哥特風格,它同樣由紅色的磚石砌成,有着非常堅固的外牆,屬於防禦工事,在14-16世紀,立陶宛大公國大公曾在此居住。

乘船慢慢靠近湖心島,紅色的城堡、鬱鬱蔥蔥的樹林掩映在碧水藍天下,在這裏享受一個浪漫的午後,感受立陶宛大公般的愜意自得。

華麗巴洛克

什麼是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將原本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華麗的裝飾和雕刻藝術,着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來表現自由的思想和營造神祕的氣氛。

(代表作:倫敦聖保羅教堂)

聖約翰教堂

巴洛克風格在16-17世紀初來到了維爾紐斯,使維爾紐斯成爲了“東歐巴洛克之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維爾紐斯大學中的聖約翰教堂,其裝飾華麗,壁畫精美,是巴洛克建築的典範。更重要的是,教堂的鐘樓與維爾紐斯大學的建築羣和諧地融爲一體,維爾紐斯大學作爲東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藝術與學術的氛圍鋪面而來。

維爾紐斯的另一打開方式,就是乘坐熱氣球。在晨光中,隨着熱氣球緩緩升起,俯瞰整個巴洛克式的老城。

聖十字教堂

二戰結束後,波蘭人開始重建華沙,這裏85%的建築都已被納粹摧毀,他們通過收集來的照片與圖紙,以及從廢墟中挖出來的殘骸,將所有城市建築都按照14-18世紀的原樣重建。

聖十字教堂是華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肖邦在世時,曾在這座教堂裏做過多次禱告。

當時正值波蘭亡國之際,肖邦流亡巴黎後,仍然心繫祖國,他創作了大量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的樂曲,影響了一代代波蘭人,在他去世後,他的姐姐依照他的遺願,將他的心臟帶回了祖國,安放在聖十字教堂的石柱中。

二戰時,波蘭軍人將聖十字教堂作爲堡壘,英勇地反抗納粹軍隊,然而戰士的鮮血灑在了十字架下,教堂也未能倖免,肖邦之心落入德軍手中。

戰後,出於對肖邦的尊重和對波蘭人的愧疚,德國專門舉行儀式將心臟放回了教堂。現在的聖十字教堂正是在戰後重新修建而成的,肖邦之心也安然沉睡在這片肅穆之中。

新藝術派建築

什麼是新藝術派建築?

20世紀初,新藝術主義在歐美國家已發展到頂峯,作爲一種裝飾藝術風格,它主張用新的裝飾紋飾來取代舊的程式化圖案,喜用流線型曲線,以花卉莖幹、波浪、火焰或飄動的頭髮絲等爲圖案題材,在建築中常以鐵條爲材料,力求使裝飾藝術與工業技術相結合。發展出一種適合工業化時代的建築美感。

(代表作:西班牙巴特羅公寓,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高迪設計)

而里加擁有800棟新藝術建築,無疑是其中的翹楚。

漫步阿爾伯特大街,一棟棟新藝術建築衝擊着你的視覺,其中大部分是由俄羅斯建築師米哈伊爾·愛森斯坦設計的。你可以在其中發現許多有趣的小細節,兩個線條冷峻的頭部塑像在建築的頂端左右凝望,非常有名的“尖叫面具”浮雕也能一下抓住你的眼球。

各種人像、動物、花卉的雕刻在牆壁上凸顯,他們像一幅巨畫,帶着奇異的美感與未來感,將新藝術建築的獨特展現地淋漓盡致。

新文藝復興建築

什麼是新文藝復興建築?

新文藝復興建築是指十九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靈感來自十五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築。

它的特色包括長而寬的樓梯,亦有來自巴洛克建築及哥特式建築的影響。

(代表作:英國沃德斯登莊園)

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

無論哪一個歐洲國家,都一定會有一座歌劇院。

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就代表了烏克蘭的劇院水準。

它屬於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由才華橫溢的烏克蘭本土建築師設計修建,內外裝飾華麗精美,展示了19世紀末期的歐洲繪畫與雕刻藝術。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建築頂端的三尊雕像,分別代表了榮耀、詩歌、音樂。

在這座華麗的劇院中欣賞一場演出,擁有一個高雅的夜晚。

建築見證歷史

我們無法將奧斯維辛歸結於任何一種建築風格,它只是一座座簡陋的營房,沒有任何華麗之處,鐵網一圈圈地圍繞,將幾百萬人困在這人間煉獄之中。

走進這裏,我們看的不是建築,而是它承載的慘痛過往。

如今,奧斯維辛一號營與比克瑙二號營已經對外開放,人們可以通過網上購票或現場買票排隊進去參觀。你將看到上萬件無人認領的皮包、衣服、鞋子等等,也將看到最令人不寒而慄的“浴室”,每場參觀都包含了半個小時關於集中營時的影片,這些殘酷的故事,都曾發生在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郊區營地中。

走進奧斯維辛,在沉重中感恩和平,也不忘歷史之殤。

今年八月,和我們一起,行走在波羅的海國家老城街巷中,從哥特到巴洛克,從新藝術建築到新文藝復興建築,觸摸百年的歲月痕跡,感慨建築的堅固與雋永,也要在戰爭的遺址與廢墟之上,找尋建築的歷史意義。

點擊閱讀全文,

查看詳細行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