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成功孵化出張大奕、蟲蟲、大金等一衆網紅的如涵控股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成爲名副其實的“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不料才上市半年,如涵控股便在美迎來了集體訴訟。

近日,美國一家名爲Bernstein Liebhard LLP投資者權益律師事務所發佈聲明,稱將代表購買如涵控股美國存託憑證的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對如涵控股進行調查並尋求賠償。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一個月中,美國已有十多家律所宣佈將代表如涵控股股東對其發起集體訴訟。

Bernstein Liebhard律所表示,如涵控股在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時,其招股書中存在虛假、誤導性聲明或者未披露信息。該律所指出,如涵控股進行IPO時,網店數量已下滑近40%,簽約網紅數量下降近44%。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如涵控股來自全服務部門的淨營收環比減少了46%。

事實上,如涵控股的頹勢在上市之初就初現端倪了。4月5日,如涵控股上市首日即破發,創下37.2%的重大跌幅。對於此事,常年混跡於創投圈的王思聰在朋友圈發表了200多字的犀利點評。

王思聰將如涵上市首日破發的原因歸結爲三點。一是虧損,近1.5億元的營銷費用花得莫名其妙。二是不可複製性,雖然簽了一百多個網紅,但是出名能掙錢的只有一個張大奕。三是網紅營銷模式不可複製,如涵不能證明自己能夠培養出新的KOL。

和傳統電商平臺不同,如涵的業務範圍包括網紅孵化、網紅電商、網紅營銷。如涵控股首先通過培養以及孵化網紅收割流量,接着再通過網紅進行帶貨。這意味着,如涵所依仗的網紅若是不能維持好自己的粉絲,那麼公司業務將遭受不利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如涵控股簽約了不少網紅,但是絕大部分的營收都依靠頭部網紅張大奕。這證明了如涵控股的網紅孵化並沒有表面上那麼成功,而營收比例失衡使得公司需要承擔的風險更爲巨大。如涵控股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也導致了公司虧損一年比一年大。

網紅成功之路不可複製。如涵控股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進行精細化運作,其網紅電商之路一定會倍加坎坷。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