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年初隋建國大型回顧展“體系”的三個月後,在比鄰故宮、由古典四合院改造爲具有蘇州園林特色的藝術展示空間——合藝術中心舉辦了“停雲——隋建國研究對話展”則是一次更爲深入梳理和深究:從西方商業展覽的“白立方”空間到“四合院”的文人美學對話空間,數字技術時代的作品獲得了另一種新的餘意。

夏可君作爲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在他看來,“雲:雲樣、雲端、雲意,如雲與如意,當藝術同時接納虛擬技術又進入自然相似的遊戲,並且在一個具有蘇州園林氣氛的空間停頓下來,那也是時間停止的時刻,‘停雲’的藝術由此形成”。

關於“停雲”的三個具體含義:

第一,來自於隋建國作品《空中花園》的雲彩、雲朵、雲氣、雲意,我們取的是雲意,大致相似性的形態變化。既不具象也不抽象,它屬於流動生成之中,隋老師把這個作品通過手捏塑造後上傳至雲端,經過放大被3D打印公司下載後、3D打印機用光敏樹脂材料打印出來的,取‘雲’的遊離性;

第二,是來自於中國傳統美學的“石如雲動”,中國傳統美學是追求宇宙的生機,在“生生不息”在自然環境裏面,模擬自然的變化,在合藝術空間可以看到很多假山石也是模擬雲的形狀。所以石如雲動,也是這個雲的生生不息之意。

第三,在合藝術中心有一個亭子,這是非常特別的空間的設計,時間和空間在這個展覽裏面“非常特別的”,示意隋老師的作品也是關乎時間。展覽如同詩意的、文學的、充滿夢想的空中花園挪在人間。

隋建國介紹《3D的面容2#》

隋建國從2008年蒙上眼目開始“捏造”《盲人肖像》,徹底放棄已有的慣習手法與製作意志,隨後藉助於雲端的虛擬儲存,再把手捏的痕跡放大打印出來,創作出“雲中花園”的系列作品。

藝術家隋建國與策展人夏可君進行媒體導覽

步入正展廳,即被隋建國2017年創作的《雲中花園-流星》所吸引。“這件的形狀是偶然產生的,但是作品的肌理、分塊則是科技、機器以及新材料的產物。它像宇宙中的一塊隕石,成爲引領這個空間的一個‘位置’。”隋建國強調。在夏可君看來,“從王羲之書法書寫的唯一性到隋建國手印捏造的唯一性,手捏的痕跡與雲樣的紋理,乃是中國文化寫意精神與餘意書寫的當代轉化”。

雲中花園—流星,3D樹脂打印,33x31x28cm,2014

《3D的面容2#》,光敏樹脂3D打印,60x50x70cm,2019

同一展廳的2019年作品《3D的面容2#》,則是“技術無意識”的寫照。隋建國介紹道:“這件作品就像我們在電腦中不斷把照片放大形成的像素,如同四方形或點狀的馬賽克。手指指紋和手掌紋路以及抓握後形成的造型,被無限放大,放大到幾千倍之後,有點像岩石的結晶,也達到了視覺的極限。

隋建國素描作品

對於隋建國的素描作品,夏可君表示:“藝術的革命都來自於一個近於無意識和黑暗的狀態,放棄所有技術的習慣、放棄規訓和可取代的東西,完全還原到無意識的狀態。相較於隋建國90年代藝術創作中帶有學院性、經典性的追求,素描作品的創作則是回到初始與原生的狀態。

雲中花園-手跡1#,光敏樹脂3D打印,35x21x52cm,2017

在展覽的迴廊,呈現了隋建國以光敏樹脂打印出來的雕塑,看似雲朵,其實就是手印痕跡放大所產生的生命紋理,其綢緞一般光滑的銀灰色,其婉轉婀娜的曼妙雅緻姿態,在庭院光線日常變換的映照下,在假山石與雕塑作品的相互借景中,在庭院來回的行走中,在遠望與切近的不同距離中,一種“似與不似”的錯覺,一種意味無窮的“如畫”詩意氛圍油然而生。

雲中花園-手2#,光敏樹脂3D打印,2017

穿過迴廊,來到了另一展廳,也就進入了一個文人美學空間——以文人書房的方式微縮呈現藝術家隋建國個人與歷史的關聯。如藝術家2003年的作品《衣紋研究-右手》回應的是90年代對時代的思考,在隋建國看來,“這件作品是歷史的見證和印證,與展覽現場中所有作品中手的痕跡進行呼應。

衣紋研究-右手,鑄青銅,82x26x40cm,2003

《沉積的記憶》, 直徑37cm,高70cm,竹鳥籠與岩石,1992

1992年的《沉積的記憶》是隋建國想在石頭中找尋中國元素。在中國的文學、民間傳說中,石頭是由靈性的。作品中的鳥籠使夏可君想到了杜尚的作品《爲什麼不打噴嚏》,杜尚將大理石做成方糖一樣大小的石塊,以及一個溫度計和一塊墨魚骨頭,把它們放在一個鳥籠子裏。

《引力場-黑森林》,157x66x64cm,聚氨酯,2015

本次展覽所觸發的深度感受,就不僅僅是現代的展示價值所可比擬,它塑造了一種新的“涵泳價值”,此日常生活與藝術展示結合而成的涵泳空間,將改變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的展示方向。

“停雲——隋建國研究對話展”海報

值得關注的是,合藝術中心還將在各個展室內,就隋建國的作品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數場學術對談,在如此充滿中國文人美學氣息的空間,古老文化雅緻的神髓將會被再次激活。據悉,本次展覽的展期爲2019年4月20日至6月20日。

編輯:《絕對藝術》Fiona Gisele

編輯 Editor:周萌Zhou Meng

編輯 Editor:孫潔 Sun Jie

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