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野彰、本庶佑這些諾獎獲得者看來,如何培育年輕人,是日本戰略的重中之重。10月9日,備受矚目的諾貝爾化學獎終於有着落了,與美國名校教授古迪納夫、威廷漢一同獲獎的,是日本享譽世界的化學家吉野彰。

作爲一個沒有軍事主動權、自然資源極其匱乏、火山海嘯等災難不斷的國家,日本爲何能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爲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到底厲害在何處?

這一直是各大勢力所關注的問題。

10月9日,備受矚目的諾貝爾化學獎終於有着落了,與美國名校教授古迪納夫、威廷漢一同獲獎的,是日本享譽世界的化學家吉野彰。這意味着,從2000年以來,日本已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在2001年提出的"50年內拿30個諾獎"的承諾,正在快速被兌現。

在過去的19年內,日本平均每年一諾獎的成就,已經超過了英法德等老牌強國。也就是說,這個曾經被美國打到毫無還手之力的國家,在經過厲兵秣馬後,不但在經濟領域建樹頗豐,在科教領域,也成爲了一顆璀璨的珍珠。

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背後做出的努力。

纔剛剛獲獎、被稱爲"鋰電池之父"的吉野彰,在採訪中是這麼說的,研究者應以"靈活和執着心"爲着力點,並踏實反覆地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做出貢獻。

吉野彰表示:"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很開心,這或許能讓年輕的研究者得到很大鼓勵。"吉野彰認爲,研究者必須要擁有的狀態就是:頭腦要靈活,但內心卻得執着,把握好剛柔力度,並執拗地堅持到最後,永遠不放棄,這非常重要。

實際上,日本的諾爾將獲得者,大多都是和吉野彰一樣殫精竭慮的人物。

本庶佑,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拿到獎項後,很快就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1億1500萬日元全部贈與母校京都大學,並將其用於支持年輕研究人員的工作。本庶佑表示,看到患者被得救,要比獲得諾獎更開心。

在吉野彰、本庶佑這些諾獎獲得者看來,如何培育年輕人,是日本戰略的重中之重。世界是發展的,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要想走向強大,就必須注重對於年輕研究者的投資。

如同掃地僧一樣,本庶佑們還有一種淡泊名利的氣場,即使是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對於"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多次"一事,也看得很淡。村上春樹認爲,只要有人能看他的書,從他的作品中獲取智慧和快樂,這就已經足夠了。

如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成就一樣,"20年19個諾貝爾獎",也只是日本的一個縮影。至於原因也很簡單:爲了實現這一切,日本已經佈局了幾十年。如果偏要用詞去形容日本的厲害之處的話,大概就是:認真、堅持,還有就是隱忍。

世界格局正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總而言之,雄心勃勃的日本確實有很多厲害之處,但對於這樣一個發展稟賦十足的國家,白宮也不敢隨意放鬆束縛。試想,如果讓獅子掙脫鎖鏈,美洲豹是否還能睥睨天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