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现状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不少高校甚至采用各种措施“赶学生毕业”,其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清考”——高校为毕业前仍然有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专门组织考试,以保证其顺利毕业。本来这些学生因为毕业的客观要求至少还会认真对待每门课程的考试,但“清考”却让他们有了保底的资本,甚至认为平时考试太难而进行“恶意补考”、“恶意清考”。

《法律与生活》综合消息,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

教育部:坚决取消本科生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图片/教育部)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落实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学位授予关。

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现状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不少高校甚至采用各种措施“赶学生毕业”,其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清考”——高校为毕业前仍然有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专门组织考试,以保证其顺利毕业。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奇葩现象,“清考”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在考核高校的众多指标中,就业率可谓重中之重,它不仅作为评判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还与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位点申报等紧密挂钩。尽管学生毕业不是其就业的充分条件,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必要条件,因此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清考”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减少学校正常运转遭受外部冲击的避险手段。造成学生因考试不及格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有很多种,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主观不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其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或学科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所致;既有学生个人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对学校而言,少数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其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对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来说,不能按时毕业会影响到个人就业、父母声誉、家庭和谐等各个方面。当面对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求情甚至过激行为时,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处置,并且很可能被置于“不讲人情”的道义对立面。与其这样,高校不如采用“清考”这种学生能够轻松过关、社会能够认同的方式来解决此种窘境。

毋庸置疑,“清考”是众多高校的短期理性行为,但却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清考”让学生仅存的一点求知欲荡然无存。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家庭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让许多孩子进入大学后基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本来这些学生因为毕业的客观要求至少还会认真对待每门课程的考试,但“清考”却让他们有了保底的资本,甚至认为平时考试太难而进行“恶意补考”、“恶意清考”。这完全是对大学教育的亵渎。

教育部:坚决取消本科生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