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東北淪陷開始,一直到抗戰結束,中國曆經了十四年的艱苦抗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那天,在歷經各種磨難的考驗,從沉睡了多年的夢中醒來,開始走上了走向崛起的道路,終於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

刺刀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裏,當時的中國由於經濟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限制,再加上認識不足,使得本就基礎薄弱的軍事工業雪上加霜,直到全面戰爭開始時,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沒有配備全,而且彈藥也少得可憐。

刺刀

近代的中國同世界接軌的時間很短,因而在那個時代處於冷熱兵器的交界,所以在武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冷兵器諸如大刀亦或是長矛成了一種選擇,被用於白刃戰。在那樣的境況下,可能槍支彈藥配備不齊全,但冷兵器可是少不了的。

刺刀

最爲關鍵的是,在武器彈藥缺乏的環境中想要快速提升射擊精度可是非常難的,那需要大量的彈藥補充,明顯這一要求達不到,那麼就要拿出看家本領了。而在那一個環境中人人必備的也就是大刀了,那麼就得先有一個擅長的,因而中國軍隊最擅長的是白刃戰了。

畢竟在缺乏重武器的情況下,射擊還不準,同有坦克以及飛機等重型武器支援的日軍正面進行陣地防禦戰,那傷亡人數可就大了去了,因而展開白刃戰,同日軍混在一起,其坦克以及飛機便不敢在進行支援了,除非其連自己人都不顧。

大刀

在衆多抗戰的影視題材中,對於白刃戰的敘述鏡頭很多,而且大刀都極爲鋒利,可以用“削鐵如泥”來形容了,那麼真實境況是這樣麼?實際上由於物資匱乏,大刀的製造都極爲粗糙,很鈍,而且鐵的純度不是很高,所以在作戰時一旦相碰撞會出現捲刃的現象。

其次,便是不會像影視劇中展示的那樣,大刀不僅鮮亮,沒有一絲鏽跡,而且還極爲鋒利,相反地是會刻意將刀變鈍,使得大刀的鋒利度不高,但在巨大的力度作用下仍然能夠達到重擊的目的,這是有說法的。

刺刀

據參過戰的老兵回憶,在戰場上刀刃過於鋒利的話會穿透人的身體,在短短的數秒內想要迅速拔出是很難實現的,如若這時手中並無利器,而恰逢敵人近前,那就只有上演“空手奪白刃”的戲碼了,不過實戰可不是拍戲,一旦出現問題可是要丟掉性命的,因而只需要達到擊殺的目的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