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狄青,可以说是宋朝少有的著名将领,是真正的保家卫国的武将,最后竟然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如果细看两宋时期的武将,他们的战术、战绩根本不能与宋朝之前的历代名将相比,相比之下,宋朝的武将只能说是从文人墨客里,萝卜里面选大个选上来的,文人带兵算不上真正的武将。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抑制武将就成了宋朝历届统治者的国策,哪怕边患再危机,都城被占领也不曾更改。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图|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形势图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便成尾大不掉之势,各个藩镇不仅抱团对抗朝廷,而彼此之间更是因地盘等原因挥戈相向。

到了唐末五代时,军阀割据的形势更是愈演愈烈,唐朝直接被藩镇之一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所灭。正所谓:"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使得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图|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避免陷入唐朝的覆辙,除了解除开国将领们的军权外,又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武将,后世君主更是在这些政策上加以补充。宋朝的限制武将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

宋朝的兵权主要集中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而调兵的权力由枢密院掌握。通俗的讲就是,练兵的部门、调兵的部门、和打仗时统兵的都不是一个衙门,更不是一个人。所以水浒传中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看似名头很响,实则没有任何实权,一兵一卒都调不动,仅仅是教头而已。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

图|北宋地图实行更戍法

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这种兵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领并不随着军队换防而调动,打个比方,比如驻守京师的某个军队换防到山东,但是统帅这支军队的高级将领可能被调去了山西,这就是更戍法。

史称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

要知道一个军队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首要的士气,而鼓舞士气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军魂,而这个军魂是与统帅这支军队的将领有关的,历史上叫得出名的军队,基本都是以军队将领为核心的,比如北府军、岳家军、戚家军。

更戍军冠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更戍法这种兵制,的确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武将谋反的可能,但是也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大为降低。

这是在兵制上束缚武将,你以为等到打仗时会不会好很多,该让武将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了吧。

不能。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因为养马之地尽失,宋朝军队严重缺马,打仗主要是步兵,为了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的骑兵,宋朝军队主要靠军阵对抗骑兵的冲击。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也就是说,当朝廷授权给你统兵打仗时,军阵图也会给你,在哪里扎营、用什么阵法告诉你一清二楚,要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重文教

这一招是削弱武将的最厉害方法,如果之前的方法是从方法上抑制武将,那这个则是从根本上抑制武将。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们,朝廷给予优厚的待遇,待遇有多优厚?

以开封府尹包拯为例,按《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是开封府第一把手,每月可领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和1500贯“公使钱”。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拯20顷职田,也就是2000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

按照购买力计算,包公的年薪折合成现在约为1000万元左右。

图|宋朝官职对应的收入,仅供参考

不仅在物质上​,在社会地位上宋朝统治者也是拔高了文人的地位,极其尊重,宋太祖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终两宋三百余年,宋朝统治者也只杀了岳飞、韩侂胄、陈东等士大夫,而且主要还是因为北伐有关。

所以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宋朝也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朝代。

在宋朝整个社会舆论都以科举登科及第为荣,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没有人以习武统治千军万马为荣,像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等这些宋朝带兵的将领皆科举出身。

就算是统帅军队,这些将领也不愿接受武职。当宋仁宗庆历中,将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统帅的文职同时改为属于武职的观察使,共同主持对西夏战事时,范仲淹接到这一任命后,上书坚决辞之。他向皇帝这样说道:“观察使班待制下 ,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二人均为观察使衔带兵将领)为伍,第恐为贼所轻”。史称其言辞“甚切”。

​由此可见,即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虽勇于指挥作战,但也不愿充任武职,可见整个社会层面对武将的轻视有多么严重。

图|南宋地图武将谨小慎微

宋朝武将可以说要万分小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罢官甚至失去性命。

岳飞就是个例子,没事就和皇帝说,你赶紧生个孩子啊,立个太子啊,要不千秋基业不保,弄得宋高宗极为反感。

而且岳飞,没事还说什么迎回二圣。他一心只想着保家卫国,对皇权、对朝廷敏感度太低。这也是皇帝对他起杀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行吗?行,但是不代表你不出事。

狄青为人谦虚,很低调,从不争功,后来进入了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却引来了同僚的猜忌。有一年,狄青的一只狗不知什么毛病,长了角,本来很无聊的一件事,却有人上奏,觉得狄青有异象,要赶快抑制这股苗头,最好的办法是将他逐出枢密院,下放到地方去,名义上是保全狄青,其实是排挤他,朝廷没有答应,觉得这样做可能太迷信了,“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再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嘉祐年间,京师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于是,反对狄青的人逮着机会攻击他。朝廷于是将狄青降级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下到陈州去。

后来的狄青不过五十岁便郁郁而终。狄青,可以说是宋朝少有的著名将领,是真正的保家卫国的武将,最后竟然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总之,在宋朝当武将,要少说话,少管闲事,打完仗赶紧把军权上交,没事也别瞎溜达。特别是皇权问题,千万不要干涉。

图|清明上河图(局部)总结

如果细看两宋时期的武将,他们的战术、战绩根本不能与宋朝之前的历代名将相比,相比之下,宋朝的武将只能说是从文人墨客里,萝卜里面选大个选上来的,文人带兵算不上真正的武将。但就算是这些文人武将,只要任用好,开疆扩土不足,但自保有余,可惜,宋朝统治者连这些武将都没有人尽其才。

而真正的名将是科举考试选拔不出来的,你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领参加科举,必须写好文章才能统兵打仗,这不开玩笑吗?

宋朝重文轻武的后果就是,文化和经济上极为繁荣,但是军事上连连败北,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望于游牧民族的王朝。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