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看官小女子這廂有禮了,很高興大家捧場,今天和大家說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彼此對峙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沉不住氣了,取出女人的頭巾和衣服,裝在一個大盒子裏,並寫了一封信,讓人給司馬懿送去。

兩人帶兵打仗,看似不相上下,但是諸葛亮真的不行

各位看官小女子這廂有禮了,很高興大家捧場,今天和大家說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話說諸葛亮急於攻打魏國,司馬懿卻來個閉門不出,嚴防死守,讓諸葛亮乾着急。他們兩人彼此太瞭解,水平也差不太多,能力各有千秋,誰想一口吃掉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矛尖,一個盾厚,一時半會,難以分出高下。

老鼠不出洞,神仙也無法。按說司馬懿好歹也是一個大軍事家、戰略家,不至於怕諸葛亮。真刀真槍拉出去打一仗,也不一定打不過諸葛亮,問題是諸葛亮老是與他鬥心眼,玩花招,他有點不屑一顧,心想任憑你有千條妙計,我只是躲在營帳裏飲酒喝茶睡大覺,讓你乾着急沒辦法。諸葛亮最怕打消耗戰,只要把他耗得沒喫沒喝,失去了耐心,他自然就會知趣地撤退。高手過招,講究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並且不會在意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只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克敵制勝,達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高招。

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屯兵在五丈原,準備與司馬懿決一死戰。這次,司馬懿學得更乖了,無論你怎麼叫罵,就是不出戰。彼此對峙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沉不住氣了,取出女人的頭巾和衣服,裝在一個大盒子裏,並寫了一封信,讓人給司馬懿送去。諸葛亮在信中寫了什麼內容呢?其實也不復雜,就是說,你司馬懿好歹也是統領一國軍隊的大將軍,將軍就應該披堅執銳,馳騁沙場,你老是縮在老鼠洞裏,就和一個婦人一樣沒出息。今天我給你送去婦人的頭巾和衣服,你要還有點羞恥心,感覺這是侮辱,就出來決一死戰,否則,你就接受婦人的待遇,甘當一個女人吧。

司馬懿看了衣服和信,心裏很生氣,但表面卻裝作根本不在乎,大笑着說:“諸葛先生既然把我當成一個婦人,那我就把禮物收下。”他的意思很明顯,你這是激將法,我纔不上你的當。接着司馬懿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身體如何,休息的怎樣,每天能喫多少飯等等。使者一一如實回答,說諸葛亮日夜操勞,夜不能寐,寢食難安,每天只能喫很少一點飯。使者走後,司馬懿便對部下說:“諸葛亮食少事煩,活不了幾天了。”他當然不是在詛咒諸葛亮,而是根據諸葛亮急於決戰的心態和飲食狀況判斷出來的。

諸葛亮的手下楊顒曾經勸諸葛亮說:“我看你經常親自批閱很多章呈,完全沒有必要啊,只要你治國有章法,上下人就沒有敢欺騙你的。治理國家和治理家庭一樣,哪有主人事必躬親,大小事都要過問的。地讓奴僕們耕種,有事情就交給奴僕們去做,你應該從容自在,高枕無憂纔對。最有水平的管理者應該坐而論道,不管那些瑣碎的事情,像古代的陳平,竟然不知道有多少錢。像你這樣,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親自處理,嘔心瀝血,不累壞身體纔怪呢。”諸葛亮聽了,心裏很感動,哭着說:“不是我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受先帝的委託,輔佐聖上北上伐魏,匡扶漢室,責任重大,我怕別人不像我一樣盡心賣力。”楊顒死後,諸葛想起這事,還感傷落淚。

可是感動歸感動,感傷歸感傷,諸葛亮仍然不放心授權,總是事必躬親。正是這種對人的極端不信任,才導致諸葛亮操勞過度,積勞成疾,再也回不去成都。所以說,事必躬親的領導者,只能算是一個盡職的領導者,未必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諸葛亮雖然老謀深算,但使出了喫奶的力氣,也無法誘使司馬懿出戰,在這次鬥法之中,司馬懿明顯佔了上風。他之所以不怕侮辱,能沉得住氣,是因爲他對雙方的處境太瞭解了。司馬懿知道,越是耗下去,諸葛亮越急躁,越寢食難安,他獲勝的把握就越大。他心裏肯定整天這樣琢磨:“這時候着急的是他諸葛亮,而不是我司馬懿,每拖一天,諸葛亮的大軍就要消耗大量的給養,而他們的後勤供應又那麼困難,他們消耗不起。戰爭打的就是金錢,尤其這種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蜀國的經濟實力遠不如魏國,加上翻山越嶺供應軍隊的給養,不僅代價大,而且不如魏國方便。我能消耗得起,你消耗得起嗎?你說我是婦人,我就是婦人了,即使拖不死你,也拖得你半死。”大丈夫能屈能伸,司馬懿的這一策略,才顯出他與諸葛亮旗鼓相當的水平。所謂高手,就在於能夠審時度勢,不以一時一事得失論成敗,不拘成法,立足高遠,謀求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在他最想實施自己抱負的時候,棋逢對手,遇到了司馬懿,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因爲只有高水平對手才能成全高水平的自己。可惜的是,聰明的諸葛亮卻不懂得授權的道理,難道是他太聰明,不滿意他人的行政績效,才大小業務一手攬下的?不論如何,諸葛亮身子忙壞了是事實,因此被後人批評也是事實。好了今天的看法就到這裏,不知道你是喜歡諸葛還是司馬呢?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