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知時,一對一,安靜環境,內容和上述告知4-5歲兒童的接近,但可以更加直接具體,如實告訴孩子逝者的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告知孩子不必對親人的死亡負責,近期的生活安排,表達大人的哀傷反應,告訴孩子,如果想念逝者,可以告訴大人,可以用寫信畫畫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同樣準備好存放的錦盒。告知時,需要一對一的環境,可以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裏坐下來說,也可以邊玩遊戲(搭積木、樂高、畫畫,不要在玩電子遊戲時)邊說:“小寶,今天醫生告訴我,你的**(逝者)在醫院死了,醫生想了很多辦法,沒有救活ta”,可以停頓一下,等待孩子的回應,再繼續說:“ta不會再回家了,我很難過,(另外的家人)也很難過,我們會想念ta”,“你是個好孩子,**很愛你,ta不在了,我們仍舊很愛你,我們會陪你玩,陪你做(以前逝者陪伴做的事)”,在整個過程中,準備隨時停下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原標題:面對親人離世,大人怎麼說、怎麼做能減少孩子的傷痛?

面對親人離世,心智不夠成熟的孩子可能哀傷的反應會比大人更爲強烈,此時作爲大人該如何說、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度過最困難的時候,減少心理的創傷和陰影?

一、什麼時候說?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小,經受不起喪親的打擊,所以採取隱瞞或哄騙的方法。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因爲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會從周圍環境的變化中感受到發生了什麼,如果不被告知,孩子就無法向家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所以只能獨自承受,這將形成雙重的壓力和心理創傷。所以,儘早告知親人逝去的消息,比以後再說要好。

在第一時間,當大人稍稍穩定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告訴孩子喪親的消息。無論多大的孩子,都不要讓孩子疑惑太久。

孩子如果已經通過其他途徑知道了親人去世的消息,家人仍舊應該在知道的第一時間去正式告知孩子這個消息。

二、誰來說?

告知孩子消息的人,第一必須是和孩子親近的和信任的大人;第二必須是情緒相對能夠穩定的人,至少能完整地敘說和回應孩子;第三必須是當下能夠陪伴孩子至少一段時間的人。所以,誰親近、誰穩定、誰陪伴,誰來說。

三、怎麼說?

告知的方式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理解力不同而採取不一樣的方式。但總的原則是清晰、簡潔、能聽懂,同時給予支持和交流機會。不要用“走了、離開了、睡着了”來代表死亡。告知人保持穩定的情緒十分重要。

0-1歲兒童:

無法感知理解語言,但能感知大人的情緒和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所以,這時大人的告知多是大人自言自語,但大人的情緒卻可以傳遞給孩子,所以照料者的情緒穩定尤爲重要。如果是主要照料者去世,接替的照料者需儘量保持孩子原有的生活規律和活動。

2-3歲兒童:

對語言有一定的理解力,但還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關注的多是現實的事物,不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告知時可以抱着孩子,告訴他/她:“小寶,**(逝者)死了,不能再回家陪小寶了”,孩子如果出現哭鬧,可以認可孩子的情緒,說:“小寶傷心(生氣、難過)了,我也很傷心(生氣、難過)”,如果孩子沒反應,可以直接說“別害怕,我(或和另外的照料者)會一直陪着小寶的。”可以用零食或遊戲安撫孩子並陪伴。孩子一般不會問爲什麼死了,如果問的話,可以直接回答“嚴重的病”。

4-5歲兒童:

充滿想象的年齡、開始瞭解死亡的意義,但覺得死亡是暫時的可逆轉的,對因果的理解很表淺直觀。告知時,需要一對一的環境,可以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裏坐下來說,也可以邊玩遊戲(搭積木、樂高、畫畫,不要在玩電子遊戲時)邊說:“小寶,今天醫生告訴我,你的**(逝者)在醫院死了,醫生想了很多辦法,沒有救活ta”,可以停頓一下,等待孩子的回應,再繼續說:“ta不會再回家了,我很難過,(另外的家人)也很難過,我們會想念ta”,“你是個好孩子,**很愛你,ta不在了,我們仍舊很愛你,我們會陪你玩,陪你做(以前逝者陪伴做的事)”,在整個過程中,準備隨時停下來回答孩子的提問。如果孩子問,你也會死嗎,可以回答:“你不用擔心,我會好好保護自己,一直陪着小寶的”如果孩子問,想**了怎麼辦,告訴孩子:“我想念**的時候可能會哭,會給**寫信(或者其他悼念活動),如果小寶想**了,也可以給**(逝者)畫畫(摺紙、剪小星星等孩子會做的事)”,給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的錦盒,來存放孩子給逝者的這些禮物。如果孩子問,人死了去哪裏了,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我想ta一定會在天上看着我們”。

6-10歲兒童:

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夠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但對親人死亡的反應差異很大,可能有自責、否認、退行等不同反應。告知時,一對一,安靜環境,內容和上述告知4-5歲兒童的接近,但可以更加直接具體,如實告訴孩子逝者的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告知孩子不必對親人的死亡負責,近期的生活安排,表達大人的哀傷反應,告訴孩子,如果想念逝者,可以告訴大人,可以用寫信畫畫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同樣準備好存放的錦盒。告訴孩子只要做好個人防護就是安全的,其他親人會好好保護自己,不用擔心。如果有什麼問題或疑問,都可以問大人。同時可以通過擁抱、牽手來傳遞情感安撫和陪伴。有些孩子如果表現出沒有悲傷,照樣玩耍或打鬧,請不要指責,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哀傷。

11歲以上青少年: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發育程度不一樣,以及家庭養育環境的不同而對親人死亡的反應差異顯著。有些孩子更偏向於年齡更小的兒童,有些則表現爲過於成熟。告知的方式需要根據孩子的成熟度,用更加正式的方式和語言。告知的內容包括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悼念安排,近期生活安排,今後的生活安排。建議孩子用寫信、語音、網上祭奠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哀傷,還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是否可以在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ta能夠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但不要增加孩子的負擔。家裏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否認哀傷,也不能沉浸在悲傷中,要和孩子討論,如何相互鼓勵,好好生活,是否需要尋求心理醫生幫助,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可以緩解情緒壓力。告知可以根據孩子的反應,分次進行,比如今後的生活安排,如何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在後續交流中逐漸討論。避免在孩子出現強烈情緒反應時繼續嘮叨,避免說:“你應該怎麼怎麼”,一個擁抱可能勝過一切語言。

四、悼念儀式

悼念儀式包括正式的追悼會或追思會,也包括家庭的祭拜或宗教儀式。一般情況下,建議家庭按照當地習俗和家庭信念儘量進行定期的悼念活動,以提供充分的機會,來表達和宣泄哀傷的情緒和思念。

小學低年級以下的孩子,宜儘量少參加特別隆重的祭奠活動。因爲隆重的儀式和親屬的情感反應可能使孩子感到恐慌,受到驚嚇。即使參加,也需要有情緒穩定的大人始終陪伴在身邊,預先用孩子能聽懂的話簡單告知現場大致的情形,讓孩子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孩子出現害怕或想要離開,應該立即帶孩子離開。如果儀式中需要孩子參加,如磕頭,也可以讓孩子只是到場一會兒,隨即離開。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在預先告知會發生什麼的前提下參加追悼會整個儀式,但也需要有人陪伴和允許中途離開。可以參與家庭的常規祭拜儀式,但應儘量避免參加隆重的宗教儀式。

中學生的家庭,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祭奠活動的安排,聽取孩子的意見。一般情況下,孩子可以參加所有祭奠活動,但如果孩子不願意參加也不要勉強,可以建議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哀思,如網上祭奠,大人也可以採納孩子的意見,或者另外陪孩子用孩子的方式表達哀思。

在家庭通常的儀式外,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可以告訴ta,如果有話想對逝者說,可以在某個時間,例如每天的某個時間,或者每週的某個時間,對着(逝者的相片或其他特定的方向、標誌)說,也可以用寫或畫的方式。但既不要強求,也不要提醒孩子去說去寫或去畫。

五、遺像放置

親人去世後,放置遺像的習俗各地不同。但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遺像不宜長期懸掛放置。在最初的哀悼期過後(有些家庭是在逝者安葬後),大的遺像可以被放置在特別的地方,如抽屜錦盒裏,在舉行祭奠儀式時再拿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家人睹像思人,沉浸在悲傷中,以利於開始新的生活。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但是,可以在家裏放置1張逝者的小的生活照片,但不要放在過於醒目的位置。有手機的孩子,允許孩子在手機裏設置一個存放逝者照片的文件夾。對於青少年來說,大人作出決定後,需要和孩子有個討論,告訴孩子收起來不等於忘記,而代表珍藏。孩子如果要求,也可以允許孩子自己保留逝者的小照片。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無論如何決定,都需要告知孩子是被允許的,不要指責孩子。

六、學習和行爲問題

孩子的哀傷反應會表現爲退行,好像倒退變小了,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鬆懈,當然,也可能表現爲特別努力地學習。前者的話,家人會擔心孩子的前途,而後者則可能會擔心身體。

哀傷過程持續的時間各人不同。在哀傷的初期,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爲反應的理解是幫助孩子儘快迴歸正常學習狀態的關鍵。家長不要擔心,孩子的情緒行爲會隨着哀傷的過程而改變。早期最重要的是維持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如按時起牀、按時喫飯、按時睡覺,適當運動和學習。小孩子需要大人陪伴管理,安撫情緒,對學習的要求適當降低。對於一些退行的表現,如原來獨睡的孩子不敢獨自睡覺了,可以暫時陪伴。對於青少年的學習,與其擔心,不如鼓勵,如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最近很想念**(逝者),我也一樣,我有的時候會不想做任何事,你會不會啊?”,“沒關係,我相信你也想學習好,盡力而爲就行,有什麼困難告訴我,我們一起來解決”,在認同共情的基礎上,家長可以和青少年討論一些控制情緒和時間管理的方法,如集中一個時間段表達思念,縮短並固定學習時間段。

青少年的哀傷如果表現爲無所謂,或者變本加厲的玩可能更會讓家人生氣,但這其實也是正常的,有可能傷痛藏在了心裏,家長不要去指責,要更多去關注、耐心對待。

哀傷中的家長也應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開始寵溺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不作任何要求,這樣可能爲以後的教育埋下地雷。哀傷期孩子的行爲異常,如發脾氣、沉迷網絡遊戲等問題,家長可以用通過設立底線管理,避免正面衝突。如果溝通困難,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幫助。

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 高鴻雲

你畫一條波浪線,

我就能知道你的情緒如何;

你畫一個半圓線,

我就能知道你的伴侶如何;

畫一條豎線,

我就能知道你的事業發展如何;

你畫一個圓,

我就知道你是不是理財高手

……

繪畫心理治療以其簡便、省時、高效的特點而備受追捧!

不管您是心理諮詢師 、教育工作者、企業管理者還是爲人父母者,都應該懂點繪畫心理分析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