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使用形态特征对世界蜂虻亚科的属级阶元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建立了5个新族,并且对蜂虻亚科的祖先分布进行了重建。早期蜂虻亚科的系统发育以乱闻名,简言之:Hull (1973) 首先提出11个族的分类系统。

412日,题为Phylogeny, classification andbiogeography of bombyliine bee flies (Diptera, Bombyliidae) 的一篇文章在Systematic Entom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使用形态特征对世界蜂虻亚科的属级阶元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建立了5个新族,并且对蜂虻亚科的祖先分布进行了重建

蜂虻亚科双翅目蜂虻科的指名亚科,也是三个最大的亚科之一。共有73个属,已知种类超过1100。蜂虻亚科的大部分种类都是毛茸茸、圆滚滚的,像毛球一样,有的种类拟态蜜蜂,因而得名“蜂虻”。值得一提的是,蜂虻也是“宝可梦”中“萌虻”(Cutiefly)的原型。

蜂虻与“萌虻”

蜂虻是双翅目中重要的传粉昆虫,常常可以见到成虫访花。幼虫则营寄生生活,寄主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可以被用来作为天敌昆虫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

雄性的蜂虻常常有领域性,会在空中盘旋巡逻,驱逐飞入自己领域的其他昆虫,而等待雌性蜂虻进入领域进行交配。很多雌性蜂虻的腹部末端有一个“沙腔”结构,会收集地面上的沙粒,裹挟卵,然后将卵投射入可能有寄主的地方。

不同种类的蜂虻,图A-E:Stephen Marshall;图F,G: 吴超;图H-J: Jean and Fred Hort.

早期蜂虻亚科的系统发育以乱闻名,简言之:Hull (1973) 首先提出11个族的分类系统;Bowden197519801985年的研究中通过合并、移出等方式将族降到了6个;Evenhuis (1991) 进一步将族减少为5个;Yeates (1994) 首次用形态系统发育的方法,检验了5个族的系统,并且提出Dischistini族不是单系;Evenhuis & Greathead (1999) 在世界名录中直接将Dischistini族并入Bombyliini族,将Eclimini族提升为亚科,造成了最近广泛使用的“3族系统”。

蜂虻亚科族级阶元系统简史

这篇文章从60个属的123个物种中选取了157个形态特征,重建了系统发育。基于得到的系统发育树,修订了之前已经被提出的5个族,并且建立了4个新族。并且将所有的已知属都放入的新的系统中。

蜂虻亚科形态系统发育树

根据已知种类的地理分布情况,又对蜂虻亚科的祖先分布及历史生物地理进行了重建。推测出蜂虻亚科的主要支系为冈瓦那起源,伴随着冈瓦那古大陆的逐渐分裂造成不同支系的逐步分化。

而包含物种最为丰富的3个属(Anastoechus, Bombylius Systoechus)的分支(也是拥有“萌虻”的那一支),最有可能起源于非洲,向北迁移进入西欧,其中一支向西进入北美洲,继而南下进入南美洲;另一支向东进入东欧和北亚,再向南进入南亚。

蜂虻亚科历史生物地理重建

特别感谢吴超学兄提供生态照片。

原文信息:

Li X., Yeates DK. 2019. Phylogeny,classific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ombyliine bee flies (Diptera, Bombyliidae).Systematic Entomology, Published online on 12 April 2019.

本期编辑:麦祖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