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使用形態特徵對世界蜂虻亞科的屬級階元進行了系統發育重建,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建立了5個新族,並且對蜂虻亞科的祖先分佈進行了重建。早期蜂虻亞科的系統發育以亂聞名,簡言之:Hull (1973) 首先提出11個族的分類系統。

412日,題爲Phylogeny, classification andbiogeography of bombyliine bee flies (Diptera, Bombyliidae) 的一篇文章在Systematic Entom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文章使用形態特徵對世界蜂虻亞科的屬級階元進行了系統發育重建,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建立了5個新族,並且對蜂虻亞科的祖先分佈進行了重建

蜂虻亞科雙翅目蜂虻科的指名亞科,也是三個最大的亞科之一。共有73個屬,已知種類超過1100。蜂虻亞科的大部分種類都是毛茸茸、圓滾滾的,像毛球一樣,有的種類擬態蜜蜂,因而得名“蜂虻”。值得一提的是,蜂虻也是“寶可夢”中“萌虻”(Cutiefly)的原型。

蜂虻與“萌虻”

蜂虻是雙翅目中重要的傳粉昆蟲,常常可以見到成蟲訪花。幼蟲則營寄生生活,寄主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可以被用來作爲天敵昆蟲進行害蟲的生物防治。

雄性的蜂虻常常有領域性,會在空中盤旋巡邏,驅逐飛入自己領域的其他昆蟲,而等待雌性蜂虻進入領域進行交配。很多雌性蜂虻的腹部末端有一個“沙腔”結構,會收集地面上的沙粒,裹挾卵,然後將卵投射入可能有寄主的地方。

不同種類的蜂虻,圖A-E:Stephen Marshall;圖F,G: 吳超;圖H-J: Jean and Fred Hort.

早期蜂虻亞科的系統發育以亂聞名,簡言之:Hull (1973) 首先提出11個族的分類系統;Bowden197519801985年的研究中通過合併、移出等方式將族降到了6個;Evenhuis (1991) 進一步將族減少爲5個;Yeates (1994) 首次用形態系統發育的方法,檢驗了5個族的系統,並且提出Dischistini族不是單系;Evenhuis & Greathead (1999) 在世界名錄中直接將Dischistini族併入Bombyliini族,將Eclimini族提升爲亞科,造成了最近廣泛使用的“3族系統”。

蜂虻亞科族級階元系統簡史

這篇文章從60個屬的123個物種中選取了157個形態特徵,重建了系統發育。基於得到的系統發育樹,修訂了之前已經被提出的5個族,並且建立了4個新族。並且將所有的已知屬都放入的新的系統中。

蜂虻亞科形態系統發育樹

根據已知種類的地理分佈情況,又對蜂虻亞科的祖先分佈及歷史生物地理進行了重建。推測出蜂虻亞科的主要支系爲岡瓦那起源,伴隨着岡瓦那古大陸的逐漸分裂造成不同支系的逐步分化。

而包含物種最爲豐富的3個屬(Anastoechus, Bombylius Systoechus)的分支(也是擁有“萌虻”的那一支),最有可能起源於非洲,向北遷移進入西歐,其中一支向西進入北美洲,繼而南下進入南美洲;另一支向東進入東歐和北亞,再向南進入南亞。

蜂虻亞科歷史生物地理重建

特別感謝吳超學兄提供生態照片。

原文信息:

Li X., Yeates DK. 2019. Phylogeny,classific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ombyliine bee flies (Diptera, Bombyliidae).Systematic Entomology, Published online on 12 April 2019.

本期編輯:麥祖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