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霧江舟子

中國人愛財是出了名的。在中國古代的神祗裏,財神的地位很突出,數量也不少。流傳最廣的有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趙公明、關羽。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理財專家;范蠡是春秋時期做大買賣,發過大財,他二人成爲文財神名正言順。趙公明是道士,姜子牙封他做了玄壇真君,分管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一看分工就知道是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所以凡人供他保佑買賣公平,也很好理解。唯有關羽,明明生前是一員徹底的武將,爲什麼卻被尊爲了財神?莫非真像民間故事裏寫的一樣,早年靠賣紅棗綠豆發了一筆?

01

關公一開始是武神,這要從宋代說起。與唐朝相比,宋朝時期宗教更加世俗化。世俗化是個學術詞,大白話講就是無利不起早,有利於自己的神就去信,沒有利的就不信。宋朝軍隊領導爲了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軍隊中以關公爲榜樣,大肆宣揚勇敢、忠義等價值觀,從而達到讓士兵不怕死的目的。久而久之,關公的形象被逐漸神化。傳說宋神宗時,宋軍在遠征交趾時遇到了敵軍頑強抵抗,差點折戟沉沙,在關鍵的危難時刻,關公顯聖幫助宋軍擊退了敵軍。這一傳說由於有利於當時的邊關統治,省級政府就認可了,並出資建設了顯烈廟,用來供奉關公。

隨着時間的推移,傳說就變成了神聖不可懷疑的神話,到宋哲宗做皇帝時,親自題寫“顯烈”二字作爲顯烈廟的匾額。皇帝封神,影響可就大了,從此以後關羽便成了護佑宋朝軍隊的“軍神”。又過了幾十年,到了宋徽宗時期,皇帝覺得用關公做思想工作效果不錯,就直接把關羽被封爲“義勇武安王”,宋徽宗還親自到顯烈廟調研了一次,臨別寫了“神勇”二字掛到了廟堂。至此,關公作爲武神的地位得到兩任國家元首的承認,老百姓再拜就更師出有名了。

02

關公做武神是中央批准的,做財神卻是民間舉薦的。文章開頭就說過,中國人愛錢。從古至今,有錢的說話就硬氣,腰桿子也挺得直。但在古代,有錢人多爲商賈,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有了錢,還要保住錢,必須尋求庇佑。現實生活中要靠官庇佑,精神世界裏要靠神庇佑。賄賂官員要找熟人、找老鄉,賄賂神仙當然也一樣。

《三國志》記載,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人也。河東解就是山西的解州。山西在宋、元、明、清時期,一直是非常有錢的省份,晉商可謂是名滿天下,到了清朝甚至控制了全國的金融命脈。在宋朝,晉商第一桶金也是從賣鹽開始的,貨源就來自關公的老家,這裏一度是全國最大的食鹽生產基地。這麼說吧,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內陸鹹水湖,一個是以色列的死海,另一個正是解池。在海水鹽提取技術不過關的古代,內陸鹹水湖可是最重要的食鹽來源。宋朝時鹽政收入佔政府一般預算收入的五成以上,其中解池貢獻率又在鹽政中佔據了半壁江山,解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樣一大筆財富,必須要請尊大神來守護了。關羽作爲本地人,成爲了首選對象。形形色色的造神故事一波接着一波,但是關公財神最終定型,源於宋真宗時的一段傳說。當時,解州奏報中央,解池一年多來,水少鹽減,嚴重影響國稅繳納。爲了誰都不得罪,乾脆編織了邪神蚩尤作怪的大謊言。沒鹽喫的皇帝還真就信了,請龍虎山張天師解救,天師思來想去,搬出瞭解州本土大將軍關公,關公大戰蚩尤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據說在當年鹽池也得以修復。一戰成名的關公,就這樣理所當然地成爲了晉商的財神爺。

03

神和人一樣,要真正成名,光有一個好故事還不行,還必須利用好故事吸納更多的“粉絲”。這就好比今天的網紅,紅不紅不在自己,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金主爲自己砸錢。用馬克思主義行話來說叫意識形態陣地爭奪,用網紅經濟行話來說就是刷流量。

肯爲關公財神刷流量的正是著名的晉商。一方面,關公是本地神,“熟神”靠得住;另一方面,關公講義氣,做生意的人嘴上最講義氣。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買賣與軍隊關係密切,關公是軍隊同僚,有利於增強認同感。按照當時的官方規矩,爲了降低邊境屯兵所需糧草費用,由商人先買糧食往邊關送,送到了換成食鹽銷售憑證——“鹽引”,拿着“鹽引”回關公老家換食鹽,有了鹽就可以加價出售了。宋朝的晉商正是在食鹽與商品的頻繁交換中賺取了巨量財富。在這個過程中,關公作爲鹽池開採的保護神而受到晉商擁護,伴隨着晉商業務範圍之後幾百年間的大規模擴展以致遠及海外,這些身在異鄉的晉商便建立了祭祀關羽的關帝廟,並在關帝廟裏團結同鄉、商議生意。

關公變財神的賬終於算清了,一是先成武神,二是擴大分工成財神,三是持續刷流量成明星財神。總之,歷經數次複雜的文化構建,鹽—關公—財富之間的邏輯鏈條被順利打通,我們心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威武關二爺,終於在和平年代化爲了一尊悶聲大發財的財神。

作者:霧江舟子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