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劉備根據諸葛亮的意見賜死了彭羕,很快就有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孟達;此時劉備的使臣恰好也趕到了上庸,要將劉封調往綿竹;孟達一個人不由得六神無主,驚慌失措;他只得找來自己手下的都尉申耽、申儀兄弟倆商議對策,申耽告訴孟達:不瞞將軍說,我兄弟二人早就想投奔魏國了,只是一直苦於沒有機會而已;將軍可先行一步逃離上庸,去投曹丕,必能被他重用;我們隨後就來。

孟達一想,也只有投魏才能避禍了,此時不走,更待何時?要說這孟達可真夠氣人的,走就走吧,他居然還給劉備寫了一道表章,請使臣帶回成都交給劉備;等劉備收到表章,打開一看,只見表章上寫得分明:雖然大王您的霸業如今尚在初創時期,還需要藉助江東的力量;可是您雄心勃勃,圖王霸業,欲成不世之功的英雄氣概,卻足以令天下的有爲之士望風來投!

相比於您帳下的濟濟之才,微臣我就實在算不得什麼了;我自從歸順大王以來,頗多過錯;這一點我自己都心知肚明,更何況是大王您呢?微臣我捫心自問,既無輔佐之略,又無統兵之才;如此還忝列功臣之位,實在是令我羞愧汗顏!我久聞范蠡知時勢,所以泛舟五湖;狐偃思己過,因此徘徊河上;他們都有王佐之才,亦是有功之臣,卻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呢?

有鑑於此,我想借眼下這個機會向您請辭;唯有如此,才能保留我的清白之名;我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爲效仿先賢,早思退路;今日之事,正有如春秋戰國一輩古人:晉國申生雖然至孝,卻難免被父親懷疑;吳國子胥雖然至忠,卻難免被國君所殺;秦國蒙恬開疆拓土,卻難免身受大刑;燕國樂毅攻城略地,卻難免讒言猜忌;凡此種種,都讓微臣我不由得感慨流涕!

聯想到我自己,荊州失守之後,變節投降的官員多矣;唯獨我沒有趨利避害,還一心爲大王盡忠,堅守上庸城;我這樣說並非自誇功勞,只是惟願大王能夠聖恩感悟;顧念微臣我恪盡職守的一片苦心,體諒我不發救兵的難言之隱也就是了;臣追隨陛下卻落得個有始無終,實乃小人之舉;可爲今之計,我又不得不明知故犯;只得再三向大王謝罪了!

我與大王,始終是君臣一場;但願我離去之後,我們相互之間都不要有恨怨之心,埋怨之言;也請大王將臣的過失,作爲經驗教訓加以吸取;倘能如此,臣不勝惶恐之至!劉備看罷,不由得勃然大怒:好你個孟達匹夫,背叛我也就罷了;居然還敢搖脣鼓舌,咬文嚼字來戲弄我;簡直是可惱之極!他當即就要下令起兵,捉拿孟達!

這也難怪劉備如此惱怒,因爲孟達這封信實在是太氣人了!他雖然表面上口口聲聲自稱有罪,可實際上卻非但拒不認罪,反而倒打一耙!他的意思很明顯:我是受你之命鎮守上庸的,我只要沒有丟掉上庸,也就盡到了本分;至於發兵去救關羽,並非是我職責之內的事情;如果你劉備因爲這個向我問罪的話,那我就實在太冤枉了!相比起荊州的那些降將來,我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別說劉備生氣,諸葛亮也是同樣生氣;正因爲如此,諸葛亮纔想出了一條狠辣的計策;他告訴劉備:不如派劉封前去追殺孟達,令此二虎相爭,無論誰勝誰敗,對大王而言都是有利的;劉封若是殺不了孟達,那就算孟達運氣好;可是劉封無論勝敗,都會回來覆命的,到那時大王再擒他也不遲!劉備有些擔心地問道:難道軍師就不怕,劉封再度受孟達的蠱惑也降魏嗎?

諸葛亮搖搖頭道:劉封是不會降魏的,一來,大王您並沒有驚動他,不僅沒有問罪,反而將他升職,這樣也就沒有逼虎跳牆;二來,他跟隨您多年,多少還是有些情分的;他雖然沒有發兵救關君侯,但是事後肯定會後悔和不安;三來,他畢竟是您的義子,有了這種特殊的身份;他即便是願意投降,曹丕也是不會輕易相信他的;這一點,他自己心裏應該很清楚!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計策,劉封接令之後,立即率軍飛馬追趕孟達;當劉封出發不久之後,孟達便已經見到了曹丕;他向曹丕陳述了自己之所以投降的理由,是因爲沒有發兵救關羽,而懼怕劉備問罪;曹丕並不肯輕信,恰在此時,探馬來報:劉封率領五萬大軍直取襄陽!曹丕靈機一動對孟達說道:你若是能率軍前往襄陽,取得劉封的首級;我才相信你是真心歸降的。

孟達到了此時,也是無可奈何;他心中暗自思忖道:看來這降將的滋味兒可真是不好受呀,好在劉封頭腦簡單;我只用三言兩語,就能把他忽悠得暈頭轉向。想到這裏,他對曹丕說道:大王儘管放心,我只要對劉封陳說厲害,便能勸他倒戈歸降。曹丕大喜:若果真如此,你可算是大功一件!他立刻封孟達爲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新城太守;前往襄陽、樊城,勸降劉封!

曹丕之所以如此厚待孟達,究其原因,一來,孟達雖然品行不端,可是能力卻不差;二來,拿孟達做個榜樣,吸引更多有才之人前來投效。可是說到底,孟達也只是個寸功未立的降將;曹丕這樣看重他,也就引得魏國羣臣中的不少人,對孟達心存嫉妒;從而導致了曹丕死後,孟達在魏國倍受冷落,又重新動起了投蜀的念頭;當然這是後話,此處暫且不提。

孟達領命來到襄陽,與在這裏鎮守的夏侯尚和徐晃二將會合;此時劉封已經來到了襄陽城外五十里處下寨,孟達隨即寫下一封勸降信,派人前去招降劉封;不出諸葛亮所料,劉封到底還是有自己的底線;他看了孟達的書信之後,不由得勃然大怒:好你個孟達賊子,之前勸我不發救兵,誤了我叔侄之義;今日又來勸我投降,離間我父子之情;真是可惱啊,可惱!

隨即,劉封扯了書信,殺了來使,然後率領大軍直奔襄陽;孟達聞報,便讓徐晃和夏侯尚商議;讓他們分頭埋伏,自己則出城迎敵;他與劉封相見,話不投機,立刻動手;不過幾個回合,孟達便詐敗而去;劉封一心要抓住孟達立功贖罪,因此在後緊緊追趕;哪知道追不多遠,伏兵四起,將劉封殺得大敗!劉封只得率領殘兵敗將奪路而逃,趕往上庸求救。

哪知道他來到上庸,卻見城頭遍插魏國軍旗;守將申耽一聲令下,萬箭齊發,背後又有徐晃殺來;劉封只得撥轉馬頭,倉皇逃往成都;等他好不容易擺脫追兵,來到成都的時候,身邊只剩下百餘人馬;筋疲力盡的劉封,一頭哭拜在劉備面前;他剛想要講述兵敗襄陽的經過,卻見劉備面沉如水,厲聲喝道:你不發救兵在前,喪師辱國在後,還有什麼面目敢來見我?

劉封一聽這話,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可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他拼命地向劉備哭訴着:並非兒子不救叔父,都是孟達挑撥離間,從中使壞呀。劉備更加火了:你自己沒長腦子嗎?孟達說什麼你都聽嗎?明明是你自己不肯發兵相救,居然還要在我面前巧言令色,推卸責任!左右,將這逆子推出斬首!衆文武誰也不敢爲劉封求情,可憐劉封,就此身首異處!

殺了劉封之後,劉備心中的怒火才慢慢平息下來;他向劉封帶回來的將士詢問作戰經過,這才知道劉封面對孟達的勸降,曾經毀書斬使,不覺暗自心生悔意;畢竟他與劉封有着多年名義上的父子情分,畢竟劉封雖然頭腦簡單,資質不高;但也算得上做事勤勉,多有戰功;他轉念一想,自己之所以要殺劉封,都是因爲他不肯發兵去救關羽;由此劉備想起了關羽,心情更加沉痛!

可是心情沉痛的,也不僅僅是劉備一個人,還有諸葛亮;劉封犯錯,理應處罰,這一點無可非議;可是在諸葛亮看來,是不是一定要殺劉封,其實是可以商榷的;以劉封的錯誤來說,殺他也不爲過;可是他畢竟給劉備做了多年的義子,饒他一命也能說得過去;諸葛亮並不是爲了劉封的死而難過,而是看到劉備爲了關羽,盛怒之下殺了義子劉封,那種毫不猶豫的態度而顧慮!

由此諸葛亮可以確定,爲了給關羽報仇雪恨,劉備是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劉封只是坐視不救,便已經人頭落地;而孫權卻是直接害死關羽的劊子手,劉備能放過他嗎?而一旦劉備起兵伐吳的話,既徹底地斷絕了孫劉聯盟,又給了魏國曹丕可趁之機;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諸葛亮想到這裏,不由得心中暗自嘆息:雲長之死,到底還要多少人來陪葬呢?這正是:拒不認罪反誇功,二虎相爭布牢籠;大錯鑄成終難恕,便稱父子也枉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