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刘备根据诸葛亮的意见赐死了彭羕,很快就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孟达;此时刘备的使臣恰好也赶到了上庸,要将刘封调往绵竹;孟达一个人不由得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他只得找来自己手下的都尉申耽、申仪兄弟俩商议对策,申耽告诉孟达:不瞒将军说,我兄弟二人早就想投奔魏国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而已;将军可先行一步逃离上庸,去投曹丕,必能被他重用;我们随后就来。

孟达一想,也只有投魏才能避祸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要说这孟达可真够气人的,走就走吧,他居然还给刘备写了一道表章,请使臣带回成都交给刘备;等刘备收到表章,打开一看,只见表章上写得分明:虽然大王您的霸业如今尚在初创时期,还需要借助江东的力量;可是您雄心勃勃,图王霸业,欲成不世之功的英雄气概,却足以令天下的有为之士望风来投!

相比于您帐下的济济之才,微臣我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我自从归顺大王以来,颇多过错;这一点我自己都心知肚明,更何况是大王您呢?微臣我扪心自问,既无辅佐之略,又无统兵之才;如此还忝列功臣之位,实在是令我羞愧汗颜!我久闻范蠡知时势,所以泛舟五湖;狐偃思己过,因此徘徊河上;他们都有王佐之才,亦是有功之臣,却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呢?

有鉴于此,我想借眼下这个机会向您请辞;唯有如此,才能保留我的清白之名;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效仿先贤,早思退路;今日之事,正有如春秋战国一辈古人:晋国申生虽然至孝,却难免被父亲怀疑;吴国子胥虽然至忠,却难免被国君所杀;秦国蒙恬开疆拓土,却难免身受大刑;燕国乐毅攻城略地,却难免谗言猜忌;凡此种种,都让微臣我不由得感慨流涕!

联想到我自己,荆州失守之后,变节投降的官员多矣;唯独我没有趋利避害,还一心为大王尽忠,坚守上庸城;我这样说并非自夸功劳,只是惟愿大王能够圣恩感悟;顾念微臣我恪尽职守的一片苦心,体谅我不发救兵的难言之隐也就是了;臣追随陛下却落得个有始无终,实乃小人之举;可为今之计,我又不得不明知故犯;只得再三向大王谢罪了!

我与大王,始终是君臣一场;但愿我离去之后,我们相互之间都不要有恨怨之心,埋怨之言;也请大王将臣的过失,作为经验教训加以吸取;倘能如此,臣不胜惶恐之至!刘备看罢,不由得勃然大怒:好你个孟达匹夫,背叛我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摇唇鼓舌,咬文嚼字来戏弄我;简直是可恼之极!他当即就要下令起兵,捉拿孟达!

这也难怪刘备如此恼怒,因为孟达这封信实在是太气人了!他虽然表面上口口声声自称有罪,可实际上却非但拒不认罪,反而倒打一耙!他的意思很明显:我是受你之命镇守上庸的,我只要没有丢掉上庸,也就尽到了本分;至于发兵去救关羽,并非是我职责之内的事情;如果你刘备因为这个向我问罪的话,那我就实在太冤枉了!相比起荆州的那些降将来,我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别说刘备生气,诸葛亮也是同样生气;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想出了一条狠辣的计策;他告诉刘备:不如派刘封前去追杀孟达,令此二虎相争,无论谁胜谁败,对大王而言都是有利的;刘封若是杀不了孟达,那就算孟达运气好;可是刘封无论胜败,都会回来复命的,到那时大王再擒他也不迟!刘备有些担心地问道:难道军师就不怕,刘封再度受孟达的蛊惑也降魏吗?

诸葛亮摇摇头道:刘封是不会降魏的,一来,大王您并没有惊动他,不仅没有问罪,反而将他升职,这样也就没有逼虎跳墙;二来,他跟随您多年,多少还是有些情分的;他虽然没有发兵救关君侯,但是事后肯定会后悔和不安;三来,他毕竟是您的义子,有了这种特殊的身份;他即便是愿意投降,曹丕也是不会轻易相信他的;这一点,他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计策,刘封接令之后,立即率军飞马追赶孟达;当刘封出发不久之后,孟达便已经见到了曹丕;他向曹丕陈述了自己之所以投降的理由,是因为没有发兵救关羽,而惧怕刘备问罪;曹丕并不肯轻信,恰在此时,探马来报:刘封率领五万大军直取襄阳!曹丕灵机一动对孟达说道:你若是能率军前往襄阳,取得刘封的首级;我才相信你是真心归降的。

孟达到了此时,也是无可奈何;他心中暗自思忖道:看来这降将的滋味儿可真是不好受呀,好在刘封头脑简单;我只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忽悠得晕头转向。想到这里,他对曹丕说道:大王尽管放心,我只要对刘封陈说厉害,便能劝他倒戈归降。曹丕大喜:若果真如此,你可算是大功一件!他立刻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前往襄阳、樊城,劝降刘封!

曹丕之所以如此厚待孟达,究其原因,一来,孟达虽然品行不端,可是能力却不差;二来,拿孟达做个榜样,吸引更多有才之人前来投效。可是说到底,孟达也只是个寸功未立的降将;曹丕这样看重他,也就引得魏国群臣中的不少人,对孟达心存嫉妒;从而导致了曹丕死后,孟达在魏国倍受冷落,又重新动起了投蜀的念头;当然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孟达领命来到襄阳,与在这里镇守的夏侯尚和徐晃二将会合;此时刘封已经来到了襄阳城外五十里处下寨,孟达随即写下一封劝降信,派人前去招降刘封;不出诸葛亮所料,刘封到底还是有自己的底线;他看了孟达的书信之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好你个孟达贼子,之前劝我不发救兵,误了我叔侄之义;今日又来劝我投降,离间我父子之情;真是可恼啊,可恼!

随即,刘封扯了书信,杀了来使,然后率领大军直奔襄阳;孟达闻报,便让徐晃和夏侯尚商议;让他们分头埋伏,自己则出城迎敌;他与刘封相见,话不投机,立刻动手;不过几个回合,孟达便诈败而去;刘封一心要抓住孟达立功赎罪,因此在后紧紧追赶;哪知道追不多远,伏兵四起,将刘封杀得大败!刘封只得率领残兵败将夺路而逃,赶往上庸求救。

哪知道他来到上庸,却见城头遍插魏国军旗;守将申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背后又有徐晃杀来;刘封只得拨转马头,仓皇逃往成都;等他好不容易摆脱追兵,来到成都的时候,身边只剩下百余人马;筋疲力尽的刘封,一头哭拜在刘备面前;他刚想要讲述兵败襄阳的经过,却见刘备面沉如水,厉声喝道:你不发救兵在前,丧师辱国在后,还有什么面目敢来见我?

刘封一听这话,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可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他拼命地向刘备哭诉着:并非儿子不救叔父,都是孟达挑拨离间,从中使坏呀。刘备更加火了:你自己没长脑子吗?孟达说什么你都听吗?明明是你自己不肯发兵相救,居然还要在我面前巧言令色,推卸责任!左右,将这逆子推出斩首!众文武谁也不敢为刘封求情,可怜刘封,就此身首异处!

杀了刘封之后,刘备心中的怒火才慢慢平息下来;他向刘封带回来的将士询问作战经过,这才知道刘封面对孟达的劝降,曾经毁书斩使,不觉暗自心生悔意;毕竟他与刘封有着多年名义上的父子情分,毕竟刘封虽然头脑简单,资质不高;但也算得上做事勤勉,多有战功;他转念一想,自己之所以要杀刘封,都是因为他不肯发兵去救关羽;由此刘备想起了关羽,心情更加沉痛!

可是心情沉痛的,也不仅仅是刘备一个人,还有诸葛亮;刘封犯错,理应处罚,这一点无可非议;可是在诸葛亮看来,是不是一定要杀刘封,其实是可以商榷的;以刘封的错误来说,杀他也不为过;可是他毕竟给刘备做了多年的义子,饶他一命也能说得过去;诸葛亮并不是为了刘封的死而难过,而是看到刘备为了关羽,盛怒之下杀了义子刘封,那种毫不犹豫的态度而顾虑!

由此诸葛亮可以确定,为了给关羽报仇雪恨,刘备是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刘封只是坐视不救,便已经人头落地;而孙权却是直接害死关羽的刽子手,刘备能放过他吗?而一旦刘备起兵伐吴的话,既彻底地断绝了孙刘联盟,又给了魏国曹丕可趁之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诸葛亮想到这里,不由得心中暗自叹息:云长之死,到底还要多少人来陪葬呢?这正是:拒不认罪反夸功,二虎相争布牢笼;大错铸成终难恕,便称父子也枉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