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仅会有很多流血牺牲,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大量的金钱。前方的战士在前面卖命,后方的老百姓肩挑手扛,为士兵们输送粮食和衣物。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粮草的重要性。

打仗打的就是人力和物力,打仗是一件很烧钱的事。在抗战时期我军打仗是非常勇敢的,表现也很杰出,我们往 往只注意到前线士兵和军官的英勇无畏,忘了一个很现实的事——我军那么穷,钱从哪里来?

我军确实穷困,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我们的敌人和其他军队中的士兵,都会定期分发高级罐头,还会有肉食来“打牙祭”,而我军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一份粮食分成两份吃。他们从不浪费一粒粮食,生活十分简朴,衣服也是缝缝补补,这种习惯也伴随他们度过很多难关。

士兵正值青年,正是能吃饭的时候,如此忍饥挨饿,真让人不忍。但同时对他们有很深的钦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实在是钢铁男儿!

不过再钢铁的男人也不是机器人,机器人也得上发条才能继续战斗,人非钢铁,长期饿着可不行,那样连枪都拿不起来,谈什么打胜仗呢?我军没粮食吃的时候怎么办呢?

明朝时候朱元璋大兴军屯,他为什么要大兴军屯呢?因为穷。此时蒙古隐患犹在,大明根基未稳,南方还好,北方穷得那叫一个叮当响,朱元璋刚开始“南粮北调”,时间长了明朝也吃不消,运输也是一笔费用。后来他下令“军屯”,士兵战时打仗,闲时耕地,军粮自给自足。

后来明朝各地的军粮完全自给自足,朱元璋高兴地说:“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

抗战时期跟明朝有所不同,毕竟明朝国家建立起来了,有一个稳定的政府统一管理,而抗战时期没有固定的政府,士兵们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可以耕种,这种方法自然行不通,那么他们是怎么筹备粮食的呢?

古代打仗,政府没钱的时候会向富商借钱,或者向百姓借钱,或者向当地的官员发出征集粮草的请求,所以政府采取了这种办法,到处借钱借粮。他们给富商和百姓打下欠条,写上日期,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仗能打完,没写还钱的日期,全凭口头承诺。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个“债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债主”找上门来,引起轰动,其中山西一个农民,带来一张“天价欠条”,欠条的数额是1100万法币,这让吃瓜群众都惊呆了,都说这是中国最大的“债主”。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郭建英老人突然拿着一张泛黄的“欠条”,拜访当地政府,专家有点吃惊,不知道这个“欠条”是什么来历,经过老人描述他们大致明白了来龙去脉,仔细研究了“欠条”下面的落款,发现是我军一个团长的签名,专家问:这是谁的签名,是你父亲吗,你父亲是谁?

老汉说:“这是我祖父借钱的欠条,签字的是当时向我祖父借钱的承诺人,一个军的师团长,他说仗打完了可以凭借这个纸条拿回钱,但是他已经牺牲了,所以只能求助政府。”

老人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也是义商,当时我军一支队伍经过山西这个村落,遇到他的祖父,祖父知道他们已经几天没吃饭了,不仅拿出粮食接济他们,出于义气与爱国精神,祖父决定将家里全部的存款借给军队应急,一共借了1100万法币。

祖父虽然借了钱,但还有家业,于是当时还过得下去,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的动乱导致老人流离失所,家业也没有了,重新陷入贫困中,到了郭建英这一辈,家道中落了。

郭建英在一次收拾东西中,偶然发现这个泛黄的欠条,就想试试看能不能取出钱来,毕竟已经过了四十年,欠条是否有效还为未可知,也不知道政府还认账不认账?

政府仔细核对欠条,发现这张欠条的真的,只是这1100万可能兑换不了,因为只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八万,所以政府最终给了老人八万块钱,一次性还清了债务。

当这笔钱一分不少地交到老人手里时,老人留下激动的泪水,连连说着感谢的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