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程序員和產品經理來說,沒有啥需求是打一架解決不了的,打一架就可以都被開除了,需求就不用做了,如果還沒被開除那就再打一架。

想必今天各大技術論壇,技術羣,朋友圈,一個視頻已經刷屏了,並且好事者提供了不同視角的錄像,完整的展示了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開乾的過程。

事情據說大概是這樣:

產品經理提出了一個需求,要求工程師實現APP根據用戶的手機殼的顏色進行主題顏色變化,然後,然後就這樣了~~最後據說兩人都被開除了。

然後各大羣的討論就火了,並進一步引申到了兩個職業間如何進行相處,也有調侃這個需求如何進行“實現”,反正花樣很多很劇烈。

其實關於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大家對於兩者關係的調侃一直沒有中斷過。

從兩者的關係來看,確實會存在一定的矛盾,畢竟雙方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訴求不同,所以必然會存在衝突。

但我認爲,實際上更多是中國的這種互聯網環境更多導致了兩個職業的割裂,即程序員就是程序員,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經理。

我曾從不少渠道,也同不少在國外工作的朋友聊過,實際上在諸如硅谷,很多時候工程師是需要具備產品思維的,甚至很多產品都是程序員推進落地的,所以有着濃濃的工程師風格。

而在中國,特有環境導致很少有見身兼多職的情況,這就導致了兩者的思維方式不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因爲不懂對方的思考邏輯,總感覺別人的思考都是很奇葩的。

程序員會認爲產品經理的思考爲什麼這麼奇葩,產品經理會認爲程序員怎麼什麼都幹不了,這個實現不了那個不好實現,毛線用都沒有。

所以我認爲,只有產品經理懂得技術,我不是說懂得如何寫代碼,而是說懂得技術邏輯,實現的大致過程,什麼技術大致的難度門檻等等,才更加容易理解整個開發過程,纔不至於提一些天荒夜談的需求出來。

同樣,程序員需要時常以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思考有些產品邏輯爲什麼要這麼設計,明明底層是一樣的東西,爲什麼上層非得搞這麼複雜等等,只有程序員具備一定得產品Sense,才能更好理解業務邏輯。

我曾不止一次對於團隊的小夥伴說道,對於任何溝通交流,如果想要高效,那麼在溝通之前,你就需要想清楚別人的立場是什麼,他們的訴求是什麼,站在立場上想別人爲什麼要答應和你開一次會,你在準備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有沒有做好可行的方案,而這個方案或者說預案是不是一個雙贏的預案,讓別人有聽你一個人BB沒完的慾望。

只有想清楚了這些,以及溝通之前執行好了,整個過程纔會按照你預想的節奏進行下去。

跪舔式的溝通交流,純粹教導式的溝通交流,以及強迫式的溝通交流,永遠不可能很有效的,即使一次有效,但也不可能具有持久力。

所謂跪舔式,比較好理解,就是求着別人,那別人是純粹被需求方,那肯定配合度不高,要不要做就是看心情了,所以我一向對小夥伴們說,如果你是抱着求人做事的心態,要麼你是跟人家很熟,那沒關係只要次數不多,一般能成,如果是關係一般,那麼絕對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就算溝通的時候OK了,但是後續的跟進別人是乏力的,所以一定儘量找到雙贏點,找到合適的方案跟別人溝通。

教導式就是純粹的教育傳播式的交流,比如去參加沒有任何前置信息瞭解的一些分享/交流,那麼你去了也是無效的,浪費時間,對於分享的人來說純粹就是價值輸出,沒有回報,甚至連個有價值的探討都沒有,對於你來說,聽完了也懵逼,浪費時間而已。對於這種,最好有前置的準備,儘量拉進與分享者水平,甚至基於背景的不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再進行討論辨證,對於雙方來說就是一個愉快的交談了。

最後一種強迫式的溝通交流,比如通過你的上級來壓迫你,迫使你認同或者參與其中,典型特徵就是說話三句不出,必然言之“老闆說...”,這種我是最反感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爲,沒有任何人是願意被強迫的,就算這次迫於壓力別人認了,以後呢?還如何合作。但很多人恰恰很喜歡使用這種手段,感覺屢試不爽,實際上是在不斷的探測對方的忍耐底線,你覺得這種事可以長久嗎?

所以關於溝通技巧,一方面就是要儘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就是雙贏的方案,這纔是立項的溝通對話。

回到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的問題,如果雙方能更瞭解雙方的工作方式,思考方式或許就更少衝突,交流也會更合理,如果雙方能找到共同利益,比如讓雙方都能感覺到是兩方一起在創造一個變革性的東西,或許就會有更多的共同努力目標,遇到問題也會一同解決而不是爆發矛盾。

所幸,我們團隊暫時還沒有遇到上面這種打一架就可以解決的情況,並且由於工作角色的關係,免不了和產品/研發技術/各個業務部門打交道,小夥伴們也是有一定的這種溝通邏輯,這是一個比較值得稱讚的事。

說到我們團隊,我們是SEE小電鋪(www.xiaodianpu.com)的大數據團隊,SEE小電鋪在年初的時候榮獲了騰訊的C+輪投資,專注於微信生態下自媒體內容電商。

目前團隊十幾個人,承擔了公司的推薦系統/搜索系統/智能化運營/BI體系/商業洞察等多個方向的工作,目前尋求算法人才,BI相關人才(偏數據可視化,或者對數據感興趣的前端也行),座標深圳大沖國際中心,歡迎來撩。

最後,對於老訂閱的朋友們,如果對推薦系統感興趣的,可以學習這個課程,這個是我週末時間,根據我之前公衆號零散文章整理而來。從推薦的背景到基礎知識,再到常見的算法原理加實踐,再到推薦架構和產品設計,應有盡有。

不但適合對推薦系統感興趣的工程師,對於產品經理或者業務朋友,如果對其大致邏輯感興趣也可以一觀,在數據算法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認爲對於推薦的知識體系結構是有必要了解的,並且正如上面我們討論所說的,非技術人員掌握推薦這種邏輯也是必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