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佛魔之間:龐氏騙局一百年》

來源:秦朔朋友圈

窮人騙窮人

“只要45天,您的資金回報將是50%,如果90天,回報100%!”

1919年,美國波士頓的金融新星查爾斯·龐氏,發佈了一個投資計劃。

龐氏是意大利移民,羅馬大學輟學生,1903年21歲時懷着發財夢坐船到達波士頓,途中把大部分錢賭光了。他說,自己是帶着一丁點現金和成爲百萬富翁的希望來到這個國家的。

龐氏在餐廳洗過碗,因盜竊被解僱。做過油漆工,又累又不掙錢。後來到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家名叫扎洛斯的銀行當出納。別的銀行給儲戶的利息是2%,這裏是6%,由於實際投資收益只有3%到4%,所以實際上是靠新儲戶的錢支付老儲戶到期的本息。最終維持不下去,倒閉。面臨失業的龐氏鋌而走險,僞造支票和簽名,查出後被判監禁三年,但他給母親寫信說是“找到了一份在監獄的工作”。出獄後他積習不改,到亞特蘭大進行人口走私,又坐過兩年牢。

當時沒有“信用聯網”,所以劣跡斑斑的龐氏1918年回到波士頓後,仍繼續從事商業活動。

經過十幾年折騰,龐氏發現賺錢最快的法門還是金融套利,並很快從一封西班牙來信中看到了機會。信裏裝了一張叫IRC的票據(International Reply Coupon,回郵代金券),是萬國郵政聯盟在一些國家發行的,爲的是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普通人、窮人的跨國通信問題。一國的通信人可以購買IRC寄給另一國的窮親戚、窮朋友,對方可用IRC充抵爲一定的航空郵資,這樣便於跨國通信。由於戰後歐洲各國貨幣貶值,而IRC仍按以前的貨幣價格發售,就產生了一個賺錢機會——龐氏把錢寄給其他國家的代理商,代理商在當地購買IRC送回美國,龐氏把IRC換成郵票,再賣掉郵票而獲利。

到此爲止,可以說龐氏洞察到了金融的奧祕,即金融是不同時空中的價值轉換。他決心“槓桿化”這種外匯價差,於是開始對外融資。他宣稱,投資郵政票據,最終贖回後可賺取400%的高額差價。

不怕你不信,當最初一批投資者果真在45天獲得了50%的收益,波士頓人開始瘋狂跟進。在一年左右時間裏,有4萬人成爲龐氏計劃的投資人,人均投資額爲幾百美元,大部分人是生活並不寬裕的中低收入者。他們追捧龐氏,有人甚至說他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發明無線電的馬可尼是三個最偉大的意大利人,龐氏的貢獻是“發現了錢”。

1920年8月,龐氏計劃瓦解,觸發點是《波士頓郵報》對他的調查引發了投資者擠兌、報案。8月12日龐氏被捕後發現,他實際只買過61美元的IRC。他欠投資者700萬美元左右。被法庭定罪後,龐氏用意大利語寫了一張紙條給旁邊的記者,“世間的一切榮譽就此成爲過眼煙雲。”

龐氏被判處5年刑期。出獄後繼續行騙,繼續坐牢,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1949年1月18日,他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個慈善堂去世,死時幾乎身無分文。

龐氏的IRC計劃爲何沒有推行下去?第一種說法是,IRC票據發行和使用的很少,因此套利規模也很小,想大規模投機沒有可操作性。第二種說法是,當源源不斷的投資款進來,龐氏發現,一切都不做,拆東牆補西牆,纔是最高效的賺錢方法。而這個技術,是他當年在扎洛斯銀行學到的。

富人騙富人

如果說龐氏騙局是窮人騙窮人的賺錢術,誘餌是超高的回報率;曾是華爾街傳奇人物、擔任過納斯達克主席的伯納德·麥道夫,則創出了富人騙富人的極致。

2009年6月29日,麥道夫因詐騙案在紐約被判處150年監禁。距今已10年。

麥道夫1938年出生於紐約皇后區一個猶太人家庭,1960年從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院畢業。20世紀80年代初,麥道夫積極推動場外電子交易,推動交易從電話轉到電腦上,聞名華爾街。20世紀90年代初,他成爲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領導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分庭抗禮。

沒有誰會想到,有錢有名有地位的麥道夫,竟然動了龐氏騙局的腦筋。他先是加入了一個只有300名會員的高端猶太人俱樂部——棕櫚灘鄉村俱樂部,刻意爲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營造出一種“非請勿擾”的神祕感,公司門檻很高,光有錢沒人介紹不能進入。錢能投給麥道夫,這成爲一種身份象徵。但如果投資人問具體的投資策略,麥道夫就會拒絕接受其投資。

麥道夫的“高明”在於,他給投資人提供的回報並不離譜,每年基本在8%到12%,他的神奇在於年年如此,不管市場是牛市還是熊市。他聲稱他是通過一種“拆分轉換”的投資策略做到這一點的,只要市場波動,就能利用對沖獲利。他說“只有缺乏波動的市場纔會讓我無計可施”。

由於麥道夫提供了一種“高穩定性的較高回報”,許多富豪和銀行、資產管理公司都委託他理財。他要求的門檻也從最初100萬美元升到500萬美元,再提高到1000萬美元。棕櫚灘鄉村俱樂部有1/3以上的會員投資了他旗下的基金。這成爲他們的一種榮耀。到2008年1月,他的基金共管理了171億美元資金。

2008年12月初,有客戶因爲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要求贖回70億美元投資,麥道夫週轉不靈,騙局爆倉。他向兒子坦白,他只是把客戶的錢存到大通銀行的一個賬戶,以新還舊而已。他被兒子告發,12月11日被捕。

2009年3月,麥道夫受到包括證券欺詐、郵件欺詐、電訊欺詐、洗錢、僞造財務報表、作僞證在內的11項刑事指控認罪。他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美元之多。

和100年前的龐氏相比,麥道夫在營銷上有一個“創新”,就是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夥伴發展“下線”,讓他們通過發展新的“下線”獲得佣金。

我國民間金融的反思

近年來,在我國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大背景下,許多民間金融帝國紛紛崩塌。從政策角度看,按央行金融穩定報告的說法,“金融風險總體收斂,金融亂象得到初步治理,資管業務逐步迴歸代客理財本源,債券市場剛性兌付有序打破,市場約束顯著增強,金融機構合規意識、投資者風險意識顯著提升”。但從投資者角度看,這筆學費的規模之巨,教訓之痛,是驚人的。

中國這一輪民間金融的興盛與危機,其上升通道開啓於2010年5月發佈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第五款爲“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下面第一條是“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列舉了多種類型。此後各地大量頒發“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證照,出臺各種鼓勵性政策措施。

至2015年,《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其總體要求是“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此後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衆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迅猛發展。

在形形色色的野蠻生長後,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政策主基調回到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源,強調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能力,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加強監管協調。至此,金融自我循環的“玩錢之道”走不下去了。

回顧即將過去的十年,有三個方面的反思是需要的:

一、每次民間金融的狂飆突進,都會忘記“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規範經營、防範金融風險”這個大前提,不僅從業者忘記,監管者也忘記。於是發展得越快越大,後面付出的教訓就越多。這方面,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理應反思。

二、每個爆雷的民間金融平臺,都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金融即信用”、“金融即風控”的基本邏輯。比如實控人的資質缺陷問題(如存在犯罪案底和違規記錄、身份造假、包裝粉飾、德能不配位),經營行爲嚴重跑偏的問題(如虛構資產、虛構項目、披露業務數據和信息造假),發展目標的先天性缺陷問題(如騙錢、圈錢、估值脹大後轉讓、上市套現、揮霍、轉移到境外),無不反映出投機和敗德的傾向。這方面,金融從業者應當反思。

三、每個投資受害者,都或多或少陷入了“天上掉餡餅”的僥倖心理,忽略了“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防線。很多投資者在發現自己落入陷阱後的反應都是,政府要兜底,媒體別曝光,給平臺更多時間“以新還舊”。這其實也是一種龐氏思維。在這方面,投資者也要反思。

從我粗略的觀察看,近年來爆雷的平臺,基本都有一定的“龐氏化”特徵,如資金使用脫離承諾方向,拆東牆補西牆,將投資者資金用於個人揮霍(如私人飛機、國外城堡、遊艇、酒莊、會所),等等。

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定量化調研一批爆雷平臺,看看其資金投向究竟何去何從,並告知社會,讓投資者引以爲戒。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儘管付出了很大代價,但避免了未來不可承受的更大代價。金融迴歸正途,中國經濟才能走上坦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