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兒子調皮不能和同學搞好關係,怎麼引導?

其實,關於男孩子的“調皮”,很難有個統一的定義,比如,小男生精力充沛,比較好動,對於很多事情充滿好奇,所以讓人覺得孩子很調皮,其實挺正常的。

而且很多時候調皮的孩子更願意探索、反應更敏捷、反應更快,這些都可以成爲孩子的優勢。

但說起來討人厭的“小淘氣”,我當年的小學同桌是個典型,那時候,除了三兩個和他“臭味相投”的孩子,其他同學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

他常常不遵守我們的遊戲規則,無故打斷別人的對話,莫名搶我們的東西,或是招惹是非,這些都是我們不願和他有來往的原因。

但也的確像大人說的,這孩子本質不壞,偶爾也能熱心地幫助班級做一些事情,或是像個開心果偶爾逗大家開心一下,運動會上努力的樣子也讓我很難忘。

所以,調皮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孩子缺乏與人社交的技能,不能遵守人際交往中的基本規則,才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反感。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不合羣”,被其他人討厭、排斥等。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會受到很大的創傷。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功課的學習,常常忽略孩子人際關係的培養。

以下三個部分,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一個都不能少:

第一:規則

孩子需要懂得一般的社交規則,比如說“先來後到”的規矩、團隊中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分享的原則等等。並且在學習規則的過程中,學習和建立邊界。

這裏強調家長的示範作用,在近期的熱門新聞#書店提醒熊孩子遭家長謾罵#中,就充分體現了,家長本身就無視規則不尊重他人,孩子也很難學到好的行爲,可以想象得出孩子在班級中,不看場合的隨意喧譁,可能還會對試圖阻止的其他孩子肆意謾罵,不是一模一樣的情形嗎?

第二:技能

孩子需要具備社交的技能,怎麼和其他小朋友溝通與協商,怎麼合作,有衝突怎麼處理等。家長可以多些創造機會給孩子做示範,也可以創造些機會帶孩子一起進行實踐。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父母可以一邊偶爾看看或者作爲安靜的守護者,但不要經常去幹涉孩子的活動,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不要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要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除非他的行爲會傷害自己或者他人,才需要父母介入,即使父母介入了,也不要直接對孩子發脾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第三:學會共情、換位思考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需逐漸學會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並做出合適的反應,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等,學會更好的與同伴互動。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培養孩子情商有關的內容,高情商的孩子,人際關係都不會差。

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

總之,不要無限放大“淘氣”的標籤,幫助孩子學習社交規則、技能,慢慢提高情商,在同伴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同伴也成爲孩子重要的社會支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