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美好 独立

千万别寄希望以别人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莫愁大观园

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而我不是个顺从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来比其他孩子要长。

直到现在,我偶尔还是抑制不住地在第一时间做出叛逆的反应,然后才能在下一刻意识到,我刚刚又在叛逆了。

其实母亲是真心实意地觉得,她那么做完全是为我好,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为我好”的控制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大学本科时,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并在大四时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

研一时,我的志向却发生了改变,我跑去导师办公室,说要退学然后学心理学。

母亲知道后几乎是要疯了,她没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期待的人生轨迹前行的我,突然来了这么大一个转折。

那时候她经常打电话跟我说:“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或者,“因为你,我又病了。”

再或者,“如果你不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就不会失眠或者焦虑了。”

这是母亲在持续做的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她总希望通过改变我,来改变她的情绪。

当她觉得焦虑的时候,那是因为“我让她担心”;当她觉得愤怒时,那是“我惹她生气”;而当她觉得沮丧时,那是因为“我让她失望了”。

因为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所以她之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只有你改变了,我的心情才会变好。”

当然我一直很抗拒这样的说法,就像母亲在我小时候告诉我说:“我原来也有梦想,就是因为生了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她让我对她的情绪和她的人生负责。

后来我开始慢慢懂得,原来我们在想去控制别人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需要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来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

所以我们想去控制别人:既然我是因为你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而我自己又没有能力处理这种情绪,所以你要改变,这样我的心情才能变好。

我后来发现其实自己也是这样。

我在做决策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会非常沮丧地跟她抱怨说:“你没有给我信心。”

后来我发现,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也在怀疑自己,所以当母亲对我的决策提出异议时,我会觉得她没有给我信心。

如果自己并不相信自己,那么就只有靠强迫别人给予肯定,然后得到借来的信心了。

在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类似的情境。

一天晚上,我因为很累,决定静静地在家里休息,突然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她此刻就在我家附近,回家有点晚了能不能来我这里借住一晚。

以往,我肯定再累再不愿意,也会答应。

但那天我没有,我说:“亲爱的,我今晚有些累,想一个人在家里静静,不好意思,你还是坐地铁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然后到家了报个平安。”

她显然是生气了。

于是我有种非常不好的感觉,我问自己:“愿意在这么累并且不想说话的情况下让一个朋友来家里聊天吗?”

我知道自己是不愿意的。

“那么为什么还感觉不舒服呢?”因为我需要她不生我的气,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那么是不是她因为我的拒绝而生我的气,我就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了呢?

当我想明白,即使她在生我的气,我也并不会因为她对我的愤怒而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就放弃了要控制她的情绪和不让她生我气的冲动。

我没有告诉她“那你来我这里住吧”,而是进一步跟她解释了我的情况并且希望她能理解。

当然,她能不能理解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善良的人。

因为一个善良的人,首先会是一个照顾自己的感受并且爱护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人。

当我学会了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需要去控制别人了。

这条路还很长,这种稳定而灵活的自我价值感也需要不断修炼。

编辑:叶 心

审核:杨易霖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