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美好 獨立

千萬別寄希望以別人的改變,來改善自己的情緒。

——莫愁大觀園

母親是一個控制慾比較強的人,而我不是個順從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來比其他孩子要長。

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抑制不住地在第一時間做出叛逆的反應,然後才能在下一刻意識到,我剛剛又在叛逆了。

其實母親是真心實意地覺得,她那麼做完全是爲我好,但她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爲我好”的控制背後,隱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大學本科時,我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並在大四時以年級第二名的成績被保送研究生。

研一時,我的志向卻發生了改變,我跑去導師辦公室,說要退學然後學心理學。

母親知道後幾乎是要瘋了,她沒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期待的人生軌跡前行的我,突然來了這麼大一個轉折。

那時候她經常打電話跟我說:“因爲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或者,“因爲你,我又病了。”

再或者,“如果你不這樣,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就不會失眠或者焦慮了。”

這是母親在持續做的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她總希望通過改變我,來改變她的情緒。

當她覺得焦慮的時候,那是因爲“我讓她擔心”;當她覺得憤怒時,那是“我惹她生氣”;而當她覺得沮喪時,那是因爲“我讓她失望了”。

因爲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她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只有你改變了,我的心情纔會變好。”

當然我一直很抗拒這樣的說法,就像母親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說:“我原來也有夢想,就是因爲生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她讓我對她的情緒和她的人生負責。

後來我開始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爲我們自己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需要別人的語言和行爲來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

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既然我是因爲你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而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這種情緒,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我後來發現其實自己也是這樣。

我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別希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會非常沮喪地跟她抱怨說:“你沒有給我信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大多數時候我也在懷疑自己,所以當母親對我的決策提出異議時,我會覺得她沒有給我信心。

如果自己並不相信自己,那麼就只有靠強迫別人給予肯定,然後得到借來的信心了。

在逐漸長大成熟的過程中,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類似的情境。

一天晚上,我因爲很累,決定靜靜地在家裏休息,突然一個朋友打來電話,說她此刻就在我家附近,回家有點晚了能不能來我這裏借住一晚。

以往,我肯定再累再不願意,也會答應。

但那天我沒有,我說:“親愛的,我今晚有些累,想一個人在家裏靜靜,不好意思,你還是坐地鐵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然後到家了報個平安。”

她顯然是生氣了。

於是我有種非常不好的感覺,我問自己:“願意在這麼累並且不想說話的情況下讓一個朋友來家裏聊天嗎?”

我知道自己是不願意的。

“那麼爲什麼還感覺不舒服呢?”因爲我需要她不生我的氣,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

那麼是不是她因爲我的拒絕而生我的氣,我就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了呢?

當我想明白,即使她在生我的氣,我也並不會因爲她對我的憤怒而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時,就放棄了要控制她的情緒和不讓她生我氣的衝動。

我沒有告訴她“那你來我這裏住吧”,而是進一步跟她解釋了我的情況並且希望她能理解。

當然,她能不能理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因爲我知道自己是個善良的人。

因爲一個善良的人,首先會是一個照顧自己的感受並且愛護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的人。

當我學會了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需要去控制別人了。

這條路還很長,這種穩定而靈活的自我價值感也需要不斷修煉。

編輯:葉 心

審覈:楊易霖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