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委書記賈瑞雲關於我市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調研與思考是什麼樣的?一起來看看

加快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

寫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攀枝花答卷”

——關於攀枝花市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

調研與思考

攀枝花市委書記 賈瑞雲

內容摘要

近年來,攀枝花在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建設方面進行了持續探索。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支持攀枝花建設南向開放門戶,給予了攀枝花很大信心和動力。爲深入貫徹省委部署要求、更好地加快南向開放門戶建設,我牽頭組織對加快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進行了調研。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從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相關概念探討入手,提出了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四個目標定位,分析了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從持續築牢產業發展支撐、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着力打造社會事業發展高地、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四個方面提出了攀枝花加快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實現路徑和努力方向。

近年來,攀枝花積極對接融入全省南向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南向開放門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支持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這既是對攀枝花前期推進南向開放的充分肯定,更提出了新的要求,極大增強了攀枝花加快建設南向開放門戶的信心和決心。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深入開展之際,我牽頭組織對南向開放門戶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並提出了努力方向和工作舉措。

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內涵及定位

門戶與開放門戶。

門戶即門戶城市,是指具有良好自然區位條件並控制腹地的進出口、承擔一個區域門戶職能的城市。開放門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開放的接口或出入口,是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客商流等資源要素大規模集中交匯的區域,通常由具有區位、港口、交通、開放、市場等優勢的城市承擔。

四川南向開放門戶。

就是要建設一座能夠服務四川南向開放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門戶型城市。具體而言,就是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機遇,積極融入全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主動承擔起四川南向開放相關職能,努力將攀枝花打造成爲四川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合作的“窗口”。按照省委定位要求,立足攀枝花實際,可將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概括爲四大定位: 1

——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必須把攀枝花打造成爲區域發展高地。

要成爲門戶,首先要成爲高地,南向開放門戶建設必須以強有力的發展基礎作爲支撐。因此,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持續做好“釩鈦、陽光”兩篇文章,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規模、質量和效益,築牢南向開放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打造區域教育衛生文化等高地,增強對周邊區域的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對外開放服務水平。 2

——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必須把攀枝花打造成爲區域中心城市。

門戶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共生演進,是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普遍現象,許多城市本身就兼具中心城市和門戶城市的功能和特徵。攀枝花由於受“先生產、後生活,先企業、後城市”建設模式的影響,城市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功能配套不完善等問題比較突出,與建設南向開放門戶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必須大力建設川西南、滇西北區域中心城市,這既是省委對攀枝花提出的明確任務,更是攀枝花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夯實南向開放門戶基礎的迫切需要。 3

——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必須把攀枝花打造成爲綜合交通樞紐。

開放發展,交通先行。當前,攀枝花尚無高鐵過境,高速公路、鐵路到成都分別需7小時、14小時,且經常因地質和氣象災害中斷,正在修建的成昆鐵路複線設計時速僅爲160公里,嚴重影響了人員、物資的進出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抓住國家把攀枝花確立爲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契機,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川滇緬南向戰略聯通體系,爲南向開放門戶建設提供堅實的交通保障。 4

——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必須把攀枝花打造成爲對外開放前沿。

攀枝花不靠海、不沿邊,如果不擴大開放,不深度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就很難在更大範圍聚集資源、推動發展。建設南向開放門戶,必須把開放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放眼全球、面向全國、服務全省,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吸引力、輻射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將攀枝花打造成爲四川拓展南向市場的重要通道和吸引南向發展要素的重要磁場,爲全省加快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發揮示範作用。

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意義重大。

一方面,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是攀枝花立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精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和全省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作出的戰略抉擇,有利於助推全省打通出海大通道、拓展新興大市場,從而更好地在服務全省乃至全國對外開放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是攀枝花立足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現實需要,有利於抓住全球產業轉移重大機遇,更好地對接世界先進生產力、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能、構建新支撐,從而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攀枝花具有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突出優勢。

一是地理區位獨特。位於川西南、滇西北結合部,是四川通往東南亞、南亞的最近點,是聯繫東南亞、南亞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如表1所示,川滇毗鄰六市州幅員面積16.9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24萬人,處於成渝、滇中兩大國家級城市羣之間,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潛力大。攀枝花位於該城市羣幾何中心,與其他五市州直線距離均約200公里,可形成以攀枝花爲中心的兩小時經濟圈。

二是產業基礎厚實。如圖1、圖2所示,攀枝花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在川滇毗鄰地區均處於領先地位,建立起了以鋼鐵、釩鈦、機械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體系,是西部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國內最大的釩鈦低微合金鋼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重軌出口基地、世界最大的釩製品生產基地。近年來攀枝花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一二三產比例由2010年的4.1:73.8:22.1調整爲2017的3.2:65.2:31.6,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爲建設南向開放門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社會事業水平領先。城鎮化率方面,建成區面積達86.5平方公里,特別是城鎮化率達65.99%(詳見圖3),居於區域第一、全省第二。醫療衛生方面,擁有三級醫院6家、二級醫院9家,專科醫療水平區域領先,人均擁有衛技人員和牀位數居區域第一。2017年,外地來攀住院患者佔比約20%。教育事業方面,具有川西南唯一的新教育實驗區,通過義務教育縣域均衡發展國家評估,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93.6%,普通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實現“十連升”,本科上線率、萬人口上線人數連續保持全省領先。創新能力方面,擁有重點實驗室1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產業技術聯盟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7家,高新技術產值、R&D經費內部支出及佔GDP比重均高於毗鄰地區。

四是開放程度較高。作爲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98%的城鎮人口由全國各地彙集而來,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突出。近年來,攀枝花與川滇黔毗鄰市州及成都、北京市西城區、上海市黃浦區、廣西防城港等地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已與亞洲、歐美、非洲、大洋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進出口交易,成爲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29個國家的外貿合作伙伴,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詳見表2)。

攀枝花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路徑思考

持續築牢產業發展支撐。

一是高水平建設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積極學習服務攀鋼,深化與攀鋼的合作,發揮攀鋼“航母效應”,培育壯大中小企業,不斷完善現代工業體系。用好試驗區部省聯席會議平臺,抓住國務院對我市督查激勵及省上出臺《關於深化四川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機遇,持續深化財稅金融、供地用地、生態補償等領域政策先行先試。健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推進釩鈦資源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培育世界級釩鈦產業集羣。抓好釩鈦高新區等園區建設,努力實現集羣化、集約化發展,使產業園成爲我市的靚麗名片和新的城市地標。大力發展水電、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建設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着力打造清潔能源開發高地。加強與中船重工、成飛等軍工單位合作,加快發展釩鈦新材料、航海航空零配件等軍民融合產業,推動軍民融合發展。二是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用工業思維和方式統籌考慮生產經營規模、投入產出比、加工鏈條延伸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做大做強早春蔬菜、晚熟芒果、畜牧水產、特色花卉、優質桑蠶等特色優勢產業,建好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三是高起點建設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把握工業和康養產業互爲環境、互爲條件、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關係,按照“養身、養心、養智”的發展思路,推進全域化佈局、全齡化服務、全時段開發,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加快安寧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農文旅融合發展,着力培育康養產業集羣,爭創全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示範區。

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一是建設大城市。調整優化城市規劃,推動城市建設從配套服務型向區域中心城市轉變,讓城市功能更齊備、更健全、更有質量。加快推進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完善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等配套設施,做好城市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試點工作。加強城市管理立法,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深入實施精細化管理,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好特色小鎮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二是打造大交通。加快保安營機場擴能改造、地質災害整治工作,做好機場遷建前期工作,爭取新開航班航線,將西昌青山機場作爲備降機場。加快推進成昆鐵路複線建設,爭取大攀昭鐵路按高鐵標準儘快開工建設。抓好攀宜、攀大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攀鹽高速公路和繞城東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強市內交通建設,努力解決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停車亂問題。三是發展大數據。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5G通信網絡建設和互聯網升級改造,發展以雲計算、信息安全等爲重點的信息技術服務產業,整合政務、產業、民生等大數據資源,推進大數據產業與工業、康養產業有機融合,着力打造區域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四是做活大商貿。建好金江、格里坪等綜合物流園區,加快構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和“智慧商務服務進社區”物流通道,努力打造重要物流樞紐。健全釩鈦大宗產品和特優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用好商會、協會等中介組織,藉助重要展會平臺,推動企業拓展市場。

着力打造社會事業發展高地。

一是築牢區域教育高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力抓好素質教育,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二是築牢區域醫療高地。推進健康攀枝花建設,深入推進婦幼保健、中醫藥治未病等“六大中心”和健康促進、名醫名院等“八大工程”建設,加快培育人類輔助生殖、口腔、康復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特色專科、專病診療學科集羣。三是築牢區域文化高地。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戰略和“文化+”戰略,特別是傳承弘揚三線建設精神,充分用好三線建設遺存資源,切實講好三線建設故事,打造三線建設文化資源庫、三線建設精神傳承地、三線建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國家三線建設典範城市,促進三線建設文化與陽光康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彰顯“英雄攀枝花,陽光康養地”的城市形象。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創新。

一是着力深化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結合實際研究出臺改革舉措,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農業農村、國資國企、行政審批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二是着力擴大開放。主動融入“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推動攀枝花全域開放,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向北,深化與涼山、成都、寶雞、北京市西城區等地的合作。向東,近與宜賓、瀘州等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加強交流合作,實現攜手共建、共贏發展;遠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加強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經驗,承接產業轉移。向西向南,繼續深化與川滇黔毗鄰市州的合作,積極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加強經貿合作。重點針對東南亞、南亞等新興市場加強對接合作,深度參與中國—東盟框架合作和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中巴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提高對外經貿發展水平。三是着力推動創新。聚焦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三個通道”,夯實創新平臺、創新產業、創新人才“三個支撐”,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科技攻關項目產業化進程,着力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以技術優勢搶佔產業高端,推進“攀枝花製造”向“攀枝花創造”轉變。

作者簡介 賈瑞雲,男,漢族,1963年8月生於重慶,籍貫河南淅川。198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11月參加工作,畢業於四川省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西南財經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碩士。現任四川省攀枝花市委書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