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常见病症之一。其发病及症状的缓急变化,常因时令及时辰而异。《杂病源流犀烛》谓:“咳之为病,又有四时昼夜之异”,并立有“咳嗽四时昼夜论”。因此治疗咳嗽,不仅要辩其病程的久暂,寒热虚实的病理属性,脏腑病位所在,顺应其发病季节,还当注意昼夜时辰变化的规律,因时而治。若重视于此,既可扩大辨证思路,又能提高疗效。

不少咳嗽患者,其病情缓急变化与时辰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故治疗亦当顾及于此,应时辰而择方。

一、晨起咳嗽

《柳选四家医案》云:“晨起咳嗽,劳倦伤脾,积湿生痰”也。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晨起咳嗽痰多,多属脾虚痰湿偏盛。《张泽生医案》亦云:“晨间起床,断续咳嗽,咯出白粘痰后,可以整天不咳”,此为脾运不健,痰浊内生,法从化痰方中佐以健脾助运,以杜生痰之源。方取苓桂术甘汤合苏杏二陈汤化裁治之。

临床若见晨起咳嗽痰多,嗽之即出,色白质黏,苔白腻,多为湿痰(或痰浊)偏盛,恒用平胃散合苏杏二陈汤,燥湿化痰;胸闷,苔白腻者,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通阳泄浊;如咯泡沫痰或苔白水滑,寒象著者可投六安煎(二陈汤加干姜,白芥子)溫化痰湿;若苔(或痰)黄白相兼,上方加苡仁,冬瓜子,平地木等,温清并用;如伴神疲纳少,便溏,舌边有齿印等脾虚气弱者,当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或理中化痰汤化裁治之;若痰有咸味,此为肾水上泛为痰,选用金水六君子煎益肾化痰,标本兼治。

二、上半日咳嗽

《柳选四家医案》谓:“上半日嗽多胃火,痰必黄稠,二陈加贝母,石膏,竹茹,降胃火也”。《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张用上方再加黄连;《医门法律》咳嗽论又有:“上半日咳,多火在阳分,宜白虎汤”。因“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故上半日为阳旺之时,咳甚,多属肺胃内蕴痰热,治多以白虎汤合泻白散加二陈汤主之,以清胃化痰肃肺治之。

三、下午咳嗽

午后为阳中之阴之时,为阴虚阳旺之际。《丹溪心法》曰:“午后嗽,多阴虚火动,痰黑黏滞,六味作汤。”又谓:“黄昏咳,肾经阳虚阴弱,虚火上炎也,当补脾肺,生肾水,不可专用嗽药”及“黄昏嗽者,是火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等论述。《医门法律》咳论载:“下半日咳,多在阴分,宜四物芩连汤”。《柳选四家医案》又有:“咳甚于夜间,肌热于午后,此阴虚也”。拟甘咸润燥法,药用阿胶,燕窝,沙参,浮石,瓜蒌霜,川贝,杏仁,甘草治之。

总之,午后及黄昏前后咳著,痰少黏滞,多为阴血不足,气火上炎。血虚者用四物汤,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二者均加清肺化痰药治之。而补肺阿胶汤,清燥救肺汤亦为常用之方。如咳嗽连声不断,可用马兜铃苦降,或加蜈蚣、全蝎解痉,或白芍、甘草缓急,均有镇咳之功。病久加诃子、五倍子等敛肺,每收佳效。丹溪指出,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

四、夜间咳嗽

夜间为阴中之阴之时。《柳选四家医案》谓:“秋冬咳嗽,春暖自安……喘咳不能息,入寐更重,清晨稍安,盖痰饮乃水寒阴浊之邪,夜为阴时,阳不用事,故重也,以肾气丸加减治之。”又曰:“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逆不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廖矣。”总之,每交子后则咳喘,阳气当至不至,痰饮阻遏其胸中,阳微阴盛故也。图治之法,常用仲景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温阳化饮,俾如离照当空,而后阴邪尽扫。另有“因情志抑郁,五志化火,上刑肺金,阴血暗耗,致咳嗽气逆,子丑更甚,难于平卧。子丑乃肝胆旺时,木火炎威无制,脉象左弦,右濡数……拟养血清肝火,培中土而生肺全,”对此法之治,又当别论。

综上所述,随着昼夜气温及人体阳气盛衰的变化,咳嗽缓急各有其时。一般而言,晨咳痰多,为脾虚生痰,多用二术二陈汤治之,健脾化痰;上半日咳着,多为阳明胃热偏盛,常用白虎汤,泻白散清泄肺胃之热;午后及黄昏前后,为阴虚火浮,常用六味地黄汤,补肺阿胶汤化载,养阴清肺或加敛药收功;夜半为阴盛阳衰,常用肾气丸、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温阳化饮治之。

来源:本文选自《韩树人肺系疾病证治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朱佳、谈欧。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