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聂恒忠(小西)

说起老集宁,过去的发电厂人们都称呼它为电灯公司,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工厂,也没有用电的那个电动机,只是在街道的一边埋上几根电线杆子,拉上电线按只带灯罩的灯泡供天黑后照明,但大多数用电的地方是政府,邮局等,百姓一般家中很少用电。集宁电灯公司座落在老五马路师范学校的东墙外,隔一条解放前集宁桥东最繁华的大街称北马桥街,这条街是由北大庙延伸到六马路北口,弯弯曲曲的一直到九龙街南口的集丰桥,这条街有一座电影院,戏院子及一些政府办事机构,还有众多的商铺。在这条街最北端集宁电灯公司的大门座东朝西,因这里的房子建筑的很坚固,被当时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当作在集宁县的保安司令部,图片是解放军在I948年攻下集宁最后一个据点电灯公司时的实况。

这张图片是一九四八年解放集宁时留下的一张攻打电灯公司时战地照片,集宁电灯公司座落在今日的电业局院内,一片青砖青瓦的建筑,东西南北四个角各有一座炮楼。在西北角的地方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厂房里安装着一组蒸汽汽轮发电机组,是早期集宁唯一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厂房外一座大烟筒高高竖着,旁边是供发电机组用水的水塔。厂房的屋顶安装着一只蒸汽汽笛,在我的儿时每逢中午十二点,汽笛就会准时响起,指挥着集宁市所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学校,工厂的人们下班。

有近百年的电灯公司院内的大烟筒。

中国的工业革命是百年前从清朝之年的洋务运动就开始了,直到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这二种近代的交通工具很快传入中国。1920年由北洋政府出资修建的平绥铁路修到平地泉(集宁),当初只有五户人家的老鸹嘴村人口一跃到了六万。

百年前的火车其实就是一座移动的锅炉,它把煤,火,水,汽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通过车轮的牵引力带动上百上千吨钢铁组成的列车运输人员及货物。

而电灯公司也是由蒸汽汽轮机组成的一座固定的锅炉,通过火力发电机组发送电力,只是由于当初电动机还没有发明,只能安装一些照明的生活用途。集宁电灯公司的发电机组当时只有三仟三百伏的电压输送,它的水源地是在北霸王河,而煤由平地泉火车站从外地运至北大庙的煤场。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八路军解放了集宁,并建立了人民政权。在还没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建立起基层工会组织,在当时的集宁只有铁路及电灯公司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通过党的秘密发动,还有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了这些工人们的思想觉悟,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同时在电灯公司院内还组织文化补习,使这些工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中感受到温暖的对待,体会到了党的温暖。

电灯公司的工人们还加强维护社会治安,组成工人纠察队巡逻,镇压一些首恶分子,参加对敌斗争和支军支前工作。

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军队准备攻占集宁时,电灯公司的工人们在党的组织下在集宁环城架设了十五里电网的任务,并保证三千三百伏电压输送,并支援铁路机务段对焊补被敌机和炮弹打伤的火车头及水箱的工作。

虽然准备好了许多工作,集宁还是失守了,在以后几年的日子里,电灯公司停产了,工人失业。但是跟党的领导没有终断,工人们团结在一起共渡难关,并把对敌斗争转移地下,终于在一九四八年迎来了集宁的最后一次解放。

昔日的电灯公司到今天早己成了市电业局,在旧址上虽然多次改建,但这个大烟筒及水塔还是保留了下来,今天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注视着这儿发生的变化。

电灯公司的水塔,在民国,日夲人统治期间,集宁有许多水塔,都是专用的,用一种当时最为先进的活塞式压力机把地下北抽到水塔顶部的水箱中,当人们用水时流下的水自然形成一种压力,人们统称自来水了。决没有人说它是河水,井水。

但水塔在战争年代由于它据高临下,被敌我双方争相控制为制高点。

运行了几十年电灯公司的蒸汽发电机组,在解放后继续发挥着余力,但是集宁也不是解放前的集宁了,举世闻名的集二国际铁路的开通,给了集宁又一次崛起的时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矿企业,建筑行业云集集宁开始了对口支援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急需二个先行官,首当其冲的是铁路的运输,一个是动力能源的电力。

1960年5月在集宁北郊的今如意湖西岸,一座暂新的大功率发电厂正式运行,这就是集宁新电厂。照片上的路叫新电路,这条路原来是条土路直通集宁北站的货场是用来运煤的。选址在这里的目的一是离货场近,二是离霸王河水源地近。新电厂从运行的第一天开始这条路就形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运煤大军,这个大军不是火车,不是汽车,也不是拖拉机,而是马车,驴车。集宁的过去是没有任何机械为动力的运输工具,全是靠兽力车或人力车来运输各种货物。于是在这条运煤大军中二套车,三套车的由身高马大的骡子驾辕,前面二匹马拉车,车箱是用产于当地的枳芨草编织成的栋围子前后围着。而车倌们是清一色的集宁国营马车社的工人,自己装车自己卸车自己赶车。春夏秋冬在这条黑色的土路上往返,每逢冬天车倌们的日子最难过了,集宁北站货场的电厂用煤堆积如山,拉走一列又进一列,车倌们在严寒的西北风下用大铁锹装煤,这里仿佛这是一片黑色的世界,人,车,马都是一样,当时我工作的地方就是货场,我们的车间里生着个地灶叫地老虎,烟筒被烧的通红,被冻的不行的车倌们进来就把双手贴在烟筒上,立刻一阵烧焦味带着青烟充满全屋。人都冻成这样更别说站在外面的牲口了,六七十年代的牲口在人的眼里就是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劳动工具,因为这些牲口都是国有公家的,所以这些恨毒的车倌们手中的鞭子随意的抽,更有些牲口听不懂人话时被抽的皮开肉绽,在冬天的雪地里每当牲口倒在地上时,会有好几个车倌同时用鞭梢抽那牲口的要害部位,他们说只有这样性口才会卖命。所以这条新电路可以说是一条淌着人的,牲口的血汗之路,但是它给集宁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学生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工人们在车间劳动,各种机械在电力的作用下安全运转,火车在各种用电的信号机前运行,夜间马路上的路灯亮如白昼,但是有谁会想到或看到电是怎么发出来的?煤是怎么运过来的?

还好,七十年代中期,马车社终于用十二马力柴油机作动力,自力更生制造出一种运输车辆,因是三个轮子取名:三叉戟,虽然每当用单手摇着它的发动机时,就在一路的叮当乱响和一路的黑烟中取代了那吃草的牲口了。从此集宁市的牲口们都去了天堂了,只在桥西的人家里留下了许多麻杆腿的毛驴了,每天给人们拉着小车送煤送货。

解放后的集宁新电厂大门紧闭。

透过大铁门的空隙,看到的是昔日电厂的风姿,曾经把整个集宁的天空遮的天昏地暗的大烟筒它今天安静了,输送机的皮带上再也不见往日的轰鸣声,厂地上再也见不到由牲口运来的煤山了,高大的厂房里那个汽轮发电机组还在吗?在这里日夜倒班的工人们呢?得到的回答:这里静悄悄!

五十年代的集宁所有的企业,国库等都有铁路专业线直通,专业线从集宁的桥西直到桥东的霸王河西岸,这在全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这就是苏联人对集宁的规化之一。

图片是肉联厂门前的铁路专用线,到今天只对华宁电厂输送电煤。

五十年代在我集宁南站附近的家门口朝东一望,看到的就是这座肉联厂的冷库,那个年代在集宁所有的建筑物里只有它鹤立鸡群,显得多么高大。但在今天周围的荒草长得都要超过它似的。

这个大门紧闭的企业曾经是影响半个世界的地方,它就是位于中国内蒙古集宁的肉类联合加工厂,是上个世纪的前苏联援建的,也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156个重要项目之一,属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在这里生产的(长城牌)猪,羊,牛肉罐头远销前苏联,蒙古,东南亚等国。1956年建成投产,有来自全国各地3千人的企业,大家都操着各自的方言交流,当初由于是国家是计划经济年代,市场上根夲见不到这种产品,虽然是集宁人但吃不到这种罐头,再说谁家也没那份钱买个吃。

肉厂不仅生产罐头,还有皮张,肠衣等的副业加工,这个企业的出现大大的带动了周边及当地农畜产品的养殖及加工,每天来自锡盟和边远旗县赶来的牛羊由于来不急屠宰加工。成千上万只的牲畜只能在霸王河畔放牧,到是那个年代这儿水草丰盛,河水长流,牲口们是春夏秋冬都饿不着的。

1957到1958年我二哥十六七岁时,每天早上四点就得从集宁南站附近的家中,带上中午饭徒步走到肉厂去上打工,更有家在桥西住的人们大家都是朝肉厂走去,那个年代什么车都没有,整个一马路没有路灯,一条土路上密密麻麻的人全是朝一个方向走。二哥的工作是用铲刀铲羊皮上的残油,每天天很黑时才能走回家,在他的饭盒里有时能带回几块从羊皮上铲下来的油蛋蛋,黑乎乎的,放在土灶的火上一烤吱吱的冒油,放进嘴里一吃那个香啊!如果在今天喂狗,狗都不会闻一下的。那个年代的人们那能吃上肉呢。从此,我和弟弟,妹妹每天盼望着二哥给带回来点羊油蛋蛋,但是总不见有,因为那也是好东西公家管的可严呢。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市场经济越来越滑坡,肉厂的经营乏力,管理不善直到九十年代偌大的肉厂最终破产倒闭,归了河南的双汇集团。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招之既来,人们落后的头脑终因经营乏力,管理不善,大宗的国有资产流失,最终落得个肉联厂破产倒闭!

1997年7月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划转,从此令集宁人娇傲过的肉联厂淹没在改革大潮中。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强强弱弱,公公私私,分分合合这一套历史必然准则只能让后人去评价去吧!

这是曾经的乌兰察布盟绒毛厂旧址。

古色古香的集宁唯一的一座木质的凉亭位于旧时的集宁绒毛厂院内。

旧时绒毛厂公园的大门,里面还有秀丽挺拔的假山,喷泉。一条被树木环抱的长廊。

五十年前文革时期的产物:毛主席语录墙。也是集宁唯一剩下的一座。今天还坚强的屹立在此,但是这座墙能留下五十年也是一个奇迹了,那只能说这里人烟稀少,虽然树大但不招风。

在五十年代后的集宁肉联厂,绒毛厂等是一种生产链的关系,而这种生产链又和内蒙古的广大畜牧业,养殖业紧密相连,由于过三渡的发展畜牧,大片草场殖被退化,更加上七十年代的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甘肃人来淘地毛菜,几乎把个草原翻了个底朝天,在来往集二铁路的列车上,我几次看到整车箱的甘肃乡下人利用冬闲之季,带上大水卡子,拿着炒面风餐露宿地遍布在草原上。他们还拿出这些沾满干草的战利品炫耀着。

一旦这条生物链及生产链断裂,整个以此为生的企业也就没了资源。肉联厂的倒闭,绒毛厂也就随之而去。

改革前后的乌兰察布盟水泥厂也是在五十年代集宁兴起时由前苏联援建的厂矿之一,国民经济建设最先离不开建设材料,而水泥占据重要位置。图片中就是这个位于集宁解放路东段的铁路专用线中的盟级单位,党政工团应有尽有的上千人单位。

水泥生产的环节就是图片中的这些设备,烧成车间:煤预圴化设备,煤磨机,转子称,预热器,回砖窑,冷却机。水泥车间:水泥调配,辊压机,水泥磨,包装机。生料车间:石灰石破碎机,取料机,生料磨机,计量皮带,皮带机,风机,并有循环水系统,收尘设备。

总之生产水泥简单的程序就是二磨一烧。

但是面对这个老厂的各种方进设备及技术工人,近在咫尺的乌兰水泥厂和千里之外的西卓子山水泥厂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争夺战,比物力,比财力大有一触即发的武斗,连当地公安局都出动警力以防万一,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厂常年生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标号525型切是家俗互晓的拳头产品。

曾经堆积如山的普通标号的成品水泥库房今天也只能空空如洗。

水塔及冷切塔

曾经高度污染的水泥厂空地上,工人们栽上了一大片桃树,每逢桃花盛开之季,它们再也看不到种下树苗的工人们了,小树长大了,开花了,可是工人们都老去了,甚至有的工人从下岗之日就再也没来看望过这儿,因为他们不愿意再去回忆过去的日子。

曾经每逢中午,这里是进进出出的干部,工人吃饭的地方,

五十年代来这里吃饭的干部工人们自带饭盒高唱着:喀秋莎,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大建设的年代,也是为了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早日到来的年代!

六七十年代这里的人们虽然面黄饥瘦但高唱着:我们工人有力量!嘿!有力量!是小米稀饭加咸菜一两粮票三分钱的年代,一切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人们哼唱着:昏睡百年,国人渐己腥……。二个馒头四两粮票八分钱,外加半块臭豆腐啦!

九十年代:人们高唱着: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肉片白菜加一碗大米饭!

2000年后食堂不再风光,干完活的工人哼唱看: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单位出钱下饭馆皆大欢喜!

再以后食堂下岗了,下岗的工人们端上饭碗,嘴里唱着:一无所有……。从头再来……。四处打工卖命,养家糊口。

有读到此处的年青人们,当年家里有在这些单位上班的父亲母亲们,虽然厂子的盛衰是时代的必然,但是有了它,就有了工作,就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哪怕是学徒工的十八元钱,但它养活了我们这二代人的生活,年青人们,是你们的父母当年在这里奋斗,奉献,才有了你们的今天!但是今天的生活更不易,只有像当年你们的父母一样去拼才有出路!

在集宁工农路,在当年的贾家村村后面的荒山坡上曾经高高竖立着一座炼铁炉,它日夜喷云吐雾般的向空中喷着火苗,鼓风机的燥声振耳欲聋,高炉下的工人们端着四射火花的铁水坩埚小心地倒入到一排排的浇箱的注铁口中。而其他的工人有送料的,加料的,炉前工的汗水流的如同下雨,但谁也不能离开半步。他们浇铸的是大六零暖气片,更有那些女工们在打芯子,下芯子,筛沙子,开箱的,下料的。车间里的车床旋转着,加工暖气片上的对丝等配件,大师傅二师傅忙的不可开交,检验员,进出库员,销售员,门卫,还有党支部,工会及托儿所。这个社办工厂就是集宁水暖器材厂,工人们称:暖气片厂。

我的妻子虽然也是知青,但得不到政府的安排,返城后托人到了这个小厂当了铸造工。每天的工作是打芯子,磨砂轮,抖铅粉,这个铅粉是用在铸件中起滑润作用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哪知它是一种剧毒重金属,长期接触会得职业病,没有那个安全教育,更没有劳动保护,妻子四十岁满口的牙都脱落了,怀过二个孩子没请一天假,白天干一整天重活,下班后去医院生了孩子。不过七十年代生个孩子才交不到三块钱!也许现在的人不信。

这一切都以过去,她们老了,但孩子们长大了,今天她们又重复着她们的过去,为人生,为事业,更为她们的孩子拼着!

在我的读者留言里,曾经有位身在外省的朋友非常关心当年的集宁副食站,也许这里的情景对他很重要,也非常关注和怀念,

在集宁的雪原路北一座大院子里二排高大的库房,库房东是铁路专用线,破旧的大门西侧是一排平房,是当年开票办公的地方,这就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副食站。

在中国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经年代,以食为天的人们曾经把主食与副食严格分开,主食是最主要的粮食,其次分为肉食蛋类。副食的品种,种类包括食糖,糖果,罐头,茶叶,调味品,乳制厂,蜜制品,豆制品,饮料,饼干,糕点,小食品,烟,酒,果品。而这些种类的大部分是是凭票供应的,比如食糖只有产妇才能供给一二斤,还有花椒大料每户每年一二两。豆腐每年每人一斤,每逢过年过节人们拿着户口本,粮夲,小票去排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队,买粮还要排通宵,我那时上小学在粮油五站门前排了好几次,就躺在泥地不管刮风下雪,买粮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得倾家出动,我们小孩子排队,大人开票交钱后,手中拿着一摞小木牌,再到售粮哪儿排队,交了小木牌还要在粮夲上划押,把各种供应的米面豆油集中在一起由更小的孩子看着,大人在一袋一袋的扛回家,那个年代谁家也没有自行车,每次买粮得用一天时间,等全家人把粮食都弄回来,妈妈总是要给我们兄弟烙一张白面的烙饼,然后用刀切四半每人四分之一,那才香啊!至今没忘,但是我们今天才想起:妈妈是一口也没舍得吃啊!

铁路专用线。

后院的排水沟。也是集宁北站地道排雨水的必经之路,从这里流入栗家村进入霸王河,以前这条排水沟两旁树木参天,长势非常好,但沟边的民房越盖越多后,生活拉圾把大树都死光了。如今这里也是被政府改造的地方。

这是副食站门前还幸存的铁路有人看守的道口,它位于雪原路,老集宁人对这个再熟悉不过了,五六十年代就是这个杆子一放,把个集宁分成了东西两地,要等过往的京包铁路的火车通过后,放开杆子人们才能通过。那时的集宁有南道口,北道口,霸王河道口,北站东道口,桥东桥西各铁路专用线多个道口,每个道口都配置三班倒的工人日夜坚守,虽然这样车毁人亡的事故还是不断,后来加修了地道,事故少了,但终因这个地道与地方的马路难于接轨,成了三不管地区,夏天积水,冬天结冰只是苦了集宁人,人们常常抱恕说:地道不地道!直到今天集宁的所有地道虽然有了升级改造,但一遇雨天就又不地道了。

以上图片是副食站全貌,周边居民住户以经全拆,住进高楼大厦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改善不愁吃喝,计划经济年间的产物己成了历史,回头再看一眼曾经的过去,只有去回忆或许讲给孩子们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企业养一群人,每一个企业都配置齐全的党政工团,武装部,后勤生活保障。工人每天正点上下班,学习工作两不误,党委,团委分工明确,工人干部的工资都差不多,没有国家的命令谁也不得多拿一分钱,干部以身作则,工人大干快上,干部工人家庭也是一样,下班各自回家吃饭,孩子们上下学不用家长接送,老师负责,学校放心。每个家庭如遇有事,工人请假不扣工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婚丧嫁娶,阶级友爱,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每个工人都爱厂如家,有各别破坏份子捣乱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各个厂矿都是一片繁忙景像。这就是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的基夲实况,

作者:聂恒忠(网名小西)呼铁局集宁车站退休工人

由于忙于生计40年其间从没动过笔墨,所写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望各位读者看后一笑而过!我不是作家,更不是摄影师。

谢谢各位读者!

作者介绍:66届初中毕业,68年插队农村,71年返城,一辈子与工程车,润滑油打交道。07年退休,17年学习写作。文化不高,错字不少,老眼昏花,遍辑不好,全靠自学,写点老集宁的那点事奉献给大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