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口袋原創內容

家裏沒有阿姨的日子

我才發現她原來如此重要。。。

作爲一隻極懶的人,老黑對掃地機器人向來有一點種草,但遲遲沒下手。原因有二:1、在家時間不多;2、保潔阿姨定期上門幫忙打掃,家裏還算乾淨。

然而武肺降臨後,這個完美的平衡被無情打破了。我的阿姨一去不復返了,至少半年內我陷入了無阿姨可用的狀況,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家活動生活時間卻到達了巔峯。

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年前居然某初創產品牌送測的樣品“種草”,雖然說那是一臺售價不超過300元的入門款,功能少得可憐,但即使它是如此笨拙,家裏是實實在在地變乾淨了。以至於那款產品退回廠商時,老黑居然有一絲不捨。

這是心動的感覺。。。

心動就要行動,老黑最終選擇了iRobotRoombai7+,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不會弄髒手的掃地機器人。

關於選購掃地機

老黑爲此做了大量的調查,包括知乎、張大媽上大量的用戶反饋,以及YouTube上最權威的掃地機自媒體VacuumWar對比評測等等。

綜合考慮,老黑決定入手iRobot的Roombai7+,這是掃地機老牌iRobot在去年發佈的i7加強版,目前國內唯一一款自帶集塵系統的掃地機(據說是和專利有關),老黑當時是以活動價6499購入,如果選擇不帶集塵系統的普通版i7售價在4500左右。

這裏還是要有一說一,iRoboti7、石頭S6、科沃斯T5等第一梯隊產品當中,i7恰恰是綜合能力最平庸的一個,除了較強的地毯清潔能力和更完善的App以外,整體在吸力、續航、爬坡能力其實都稍遜另外兩款,但價格卻明顯更高。

但是i7的加強版i7+,卻擁有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它的自動集塵系統實在太騷了,買掃地機的不就是像我這種愛乾淨的懶人嗎?

那問題來了:

即使現在掃地機的集塵盒基本都採用快拆設計,但老實說,掃地機的本質就是——喫飽了家裏無數個陰暗角落垃圾的吸塵器,更不用說每次要像給兒子換尿布那樣,蹲下身清理它的“便便”。

老黑認爲,如果需要我花錢買懶,就該懶到極致。i7+解決了一個核心痛點——掃地機每次打掃後,充電底座自動回收塵盒裏的垃圾,並壓縮打包,用戶無須干預,無須弄髒手,我認爲。。。這才應該叫智能吧?

Roombai7+開箱

i7+和i7唯一區別是多了一臺帶集塵系統的充電底座,以及一個專門配合集塵系統工作的塵盒,掃地機本體則是一毛一樣,原包裝自帶一套備用的耗材,另外如果遇到促銷,官方渠道購買的話還會多贈送三個垃圾收集袋,以及一套滾輪和三隻濾網的耗材替換套裝。

加強版充電座加入了集塵器功能,和普通版一比差別蠻大的,老i7用戶也可以多花2000多塊錢添購這款集塵器,但代價就是不能像大部分掃地機一樣收納在沙發底這種位置了。

左:i7+充電座(集塵器);右:i7充電座

i7+的本體,外觀使用亮面設計,有不錯的高級感(但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部分,而且亮面的材質會讓附着在上面的灰塵更顯眼)。

從上到下分別是RCON傳感器、接觸式開關和狀態燈、以及用於描繪室內環境的廣角相機。

機器的前端其實還隱藏了一個把手,萬一你的掃地機卡住了,也不需要用手抱髒髒的機身,抓起就走,這點好評。

塵盒有快拆設計,當然在i7+上除了更換濾網,你基本不會用到這個功能了。

因爲加入了垃圾自動回收系統,所以掃地機需要更換特殊規格的塵盒,老塵盒就可以放回箱子了。i7的塵盒容量不大,但是因爲每次充電時垃圾都會自動回收打包,所以塵盒容量已顯得不值一提。

底部大部分都是常規配置,iRobot一直堅持的單刷頭設計、地形感應器、兩隻碩大的車輪子。比較特別的是這次在i7上採用了一對紋路一淺+一深的滾輪刷頭,官方的說法是這樣的設計有助於提高地毯的清潔能力,同時增大了入口,一方面進一步減少線纜的纏繞,同時可以提高大顆粒垃圾的清掃效率(細刷頭負責掃入污垢,粗刷頭負責剝離污垢,避免掃地機邊走邊漏垃圾的窘況)。

業界標準的100mm身高,劃重點——掃地機一定要挑矮的,它才能走進你的牀底和沙發。這裏要點名戴森的360Heurist,雖然老黑很喜歡這款產品身上的許多創新和賣點,但是你那120mm的籃球員身材,註定走不進很多家庭的電視櫃和沙發了。

然後,爲這臺Roomba選好停車位,底座插上電源,接下來開始設置。

軟件設置

和官方iRobotapp進行配對,簡單到不需要看說明書,不多說了,完成設置後app會自動讓機器人和底座的固件升級到最新版。

去年的3.1.1系統已正式添加了十分重要的虛擬圍欄功能,記住,合格的掃地機都應該有這個功能,不要貪圖便宜,不然你會哭。

完成第一次充電後,系統就會派機器人出去巡樓了,第一次不會並不會開啓清潔模式,本質是描繪你房間地形的過程,所以特別安靜,但正式打掃的話噪音還是不小的。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在家的時候,通過app遙控機器人開工,完美避開噪音。

機器人跑兩次之後,老黑房間的平面圖就大致測量出來了,發現不準確也不用急,每一次的打掃,機器人還會不斷學習,更新在app的智能地圖中,並通過雲端同步捆綁在你的用戶ID資料中,所以萬一以後更換其他型號的iRobot掃地機,也不需要重新學習。

i7和i7+還有一個賣點,一臺機器可以記憶十個不同的傢俱平面圖,當然我感覺十張圖的意義不大,三張左右就夠了,畢竟大戶人家直接每層配一個了,還需要搬?

挑幾個App的重點功能說說,可以說這些功能都是目前主流掃地機的必備功能,選購時缺一不可(科沃斯、石頭、小米等基本都有)。

首先是虛擬圍欄功能,每個人家裏一定有一些不利於掃地機進入的區域,比如老黑就選擇將辦公桌周圍定位禁區。

另外記得在智能地圖劃分好各個房間,這樣做的好處是,之後你可以按照作息和實際需求制定清潔計劃。比如一、三、五打掃客廳,二、四、六打掃睡房,而雜物房這種萬年不走一次的地方,就不需要重複打掃。

清潔計劃就很簡單了,只有時間、日期、房間三項,這些弄好了,就基本不用再操心。

實操環節!

好不好溜過才知道。

2020年了,那些樓梯邊緣自動懸停、智能避障功能就不拿來說了(主要是因爲老黑家沒條件測試了),都是基本功能。我覺得更實在是一款掃地機器人的尋路能力和角落清潔能力。

i7+的身材基本上能進入絕大部分傢俱的底部

形狀複雜地形的細節也基本沒有拉下,可以做到細緻打掃

由於電視櫃那面牆有太多線和設備,所以牆和陽臺拉門的位置我加入了虛擬圍欄,也能按照設置要求精準走位。

爲了測試邊角處的清潔能力,在茶几腳對方了一些燕麥片,雖然稍微有點刻意,但家裏的地板上掉落食物還是非常常見的。

內置DirtDirect感應技術,i7/i7+掃描到污垢就會自動走過去,進行繞柱式清理。

實際效果:普通模式(清潔1次)

這裏就體現出雙刷頭的重要性了,i7/i7+因爲只配了單刷頭,所以如果你家每天產生的灰和碎屑垃圾較多,建議打開i7/i7+的深度清潔模式,會比普通模式多走一次,確保打掃效果。

實際效果:深度清潔模式(走兩次)

碎屑基本都清潔完了,讓人滿意。但是深度模式因爲多走一次,所以代表着打掃時間變長,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你在家的話,需要忍受的兩倍時間的噪音

所以沒有一款完美的產品,一些更小巧(例如戴森360)or方正造型(例如RoombaS9,國內沒有發售)or雙刷頭的(例如科沃斯T5),這方面的效率會更強一點。

讓人舒適的一刻

自動集塵系統

每次i7+完成工作,回到充電座,都是一個讓人感覺很舒適的環節,因爲底座的自動集塵系統都會將掃地機的塵盒洗乾淨。

掃地機藍燈亮起,這時會聽到類似吸塵機發動的聲音,這個過程大概維持10秒,白燈亮起,完成“真正的清潔”。

分享一個集塵袋的細節,這是一隻全新的集塵袋,帶一個小開關。

完全不需要技巧的安裝方式,對着榫位直接往下插

集塵袋如果滿了,app會提醒主人更換,也是簡單往上一抽,集塵袋開口自動關閉。一~塵~不~沾!

一個集塵袋容量爲1.7L,官方說法是每天都進行打掃的情況下,一月一換,老黑這邊用了接近2個月(一週三次),目前還未提示更換。集塵器單買的話價格還算公道,60元/三隻,這個量對我來說基本可以用上半年。

值不值得買?

總體來說,愛乾淨的人都值得擁有一臺掃地機器人,那種每天起牀光腳踩在地板那種乾爽的感覺,誰用誰知道。

但還是要不嫌煩再說一句次,iRobotRoombai7+,性能和功能屬於目前高端掃地機的第一梯隊水平。但綜合價格和各方面的表現,市場上依然有不少出色的競爭對手,如開篇提到的科沃斯T5、石頭T6、或者小米等。

老黑認爲,6500+的價格,當中有超過一半是爲了它的自動集塵系統,也是爲了懶買單的代價。

其實,如果你習慣海淘,在海外還有兩款帶自動集塵系統的產品,分別是iRobot更高端的RoombaS9和SharkIQRobot,前者性能比i7+強足足一個檔次(價格也是),後者性能同樣出衆,但價格只有iRobot的2/3,可惜都沒有在國內銷售。

最後,如果你追求的是絕對的性價比,或者根本不介意偶爾清理掃地機集塵盒的額外勞動成本,那麼i7+絕對不是你的首選。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隻懶惰的處女座,那就非它不可了。

黑店上新

LinkPin36W萬國快充頭

2A1C

最高支持30W快充

唱吧無線藍牙K歌神器

支持手機、平板、電視

在家就能唱K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