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影展还举办了8场学术活动,请到了导演谢飞、导演张艺谋、日本导演清水崇、著名制片人施南生、国际知名电影人陈冲等多位资深影人与观众分享电影的课题。在艺术层面上,平遥影展一直保持着它的纯粹性,让影人之间、影人与观众的交流更加平等开放,回归电影本身。

文 | Fuki

“这是一届可以‘带回家’的电影展,一届向所有人开放的电影展,一届内容超级‘新鲜’的电影展,”在介绍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时,贾樟柯这样说道。

10月10日,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式开幕。不知不觉间,这个年轻的影展也已经来到了它的第三年。从2017年首届的“平遥元年”,到2018年第二届的“让电影回归市集”,这一次,平遥又带来了它的新主题——“大家和大家(ONE TO EVERYONE)”。

影坛“大家”和普罗大众,今年的平遥依然延续了它接地气的策展思路,为普通观众们提供了与“大家”相遇相会的近距离接触机会。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让观众走近电影,也让电影走近观众。

贾樟柯用几个“最”来形容了这一届平遥影展的变化。49部展映影片,57.1%(28部)的全球首映比例、73.5%(36部)的亚洲首映比例和高达100%的中国首映率构成了第三届平遥影展的“最新鲜”;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类型题材作品构成了第三届平遥影展的“最多元”;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和平遥独特的开放氛围构成了影展的“最开放”;还有举办人导演贾樟柯的乡情,让第三届平遥影展拥有了更多带有山西本土元素的展映作品,也让它戴上了“最山西”的标签。

不过,鹦鹉君以为,平遥国际影展还有一最,便是它的艺术性。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商业合作和来自平遥政府的扶持协议外,平遥影展几乎算得上是中国唯一一个不带有浓郁商业色彩的国际影展。

在平遥,参与者们大可抛开市场经济里的那些所谓的票房理论、IP经济、流量效益,返璞归真,我们只谈电影。在这里,每个来电影展的普通观众都有机会和包括张艺谋、谢飞、陈冲、张译、王学兵、小田切让等知名电影工作者进行交流。观众可以在“类型之窗”单元看到一批最新的类型电影,也可以在“印度新电影”单元看到来自非欧美地区的小众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影展还举办了8场学术活动,请到了导演谢飞、导演张艺谋、日本导演清水崇、著名制片人施南生、国际知名电影人陈冲等多位资深影人与观众分享电影的课题。

作为一个旨在发掘华语影坛新导演的影展,每一届平遥的官方单元都非常引人注目。特别是在今年做出调整后,平遥国际影展定位变得更加鲜明。

从前发掘新的类型电影或创新类型元素影片的“藏龙”单元从这一届开始转变为关注华语新导演作品的单元。或许你对入围影片的导演、演员们不甚熟悉,或许你也能在导演一栏看到你曾经熟悉的演员名字,平遥一直用包容的姿态去发掘新导演的优秀新作。

不仅是发掘,平遥影展也同其他几大国内电影节一样,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环节,也就是在去年新设立的“发展中电影计划(WIP)”单元。在这个创投平台中,平遥影展将利用自身的吸引力,为青年导演打开与产业对接的通道,获得切实的资金、资源扶持。年轻的创作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多机遇,找到真正进入电影产业的路。

在艺术层面上,平遥影展一直保持着它的纯粹性,让影人之间、影人与观众的交流更加平等开放,回归电影本身;在商业层面上,平遥影展也积极地发挥了自身平台优势,极力满足青年影人在商业性上的需求。

放眼当今世界,哪怕是已经举办了几十届、闻名全球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无法逃离被商业“侵蚀”的命运。在前段时间结束的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部纯粹的商业漫改电影《小丑》捧走了金狮,曾经被视为艺术电影圣地的威尼斯,也将天平偏向了大体量商业片的那头。

但平遥国际影展还坚定地站在艺术这一边。

从规模来看,才满三岁的平遥国际影展依然稚嫩。寥寥几十部展映影片,与几百部规模的北上电影节相差甚远;发掘年轻影人的成果,也远不如已经举办了13届的FIRST青年电影展。但在鹦鹉君看来,平遥的清晰定位已经足以让它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电影盛会。平遥国际影展在用它特有的方式,去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年轻影人,培养一批拥有寻找高质量国产影片嗅觉的成熟观众,并在影人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众所周知,影视行业这两年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动荡,但这不是让中国影人们退缩的理由。正如张艺谋在今天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中国电影数量和票房上去了,但迟迟未能全面提升的质量,需要所有人辛勤创作,等待一个收获的机遇。平遥影展在做的,就是让这个进程能够走得再快一些、顺一些,给更多热爱电影的电影人、普通人一个平等、开放、多元的舞台。

相关文章